中关村壹号,不在中关村大街,而是在十多公里外、百望山后的北清路旁。如今这条路两侧,已经成为继中关村地区之后,海淀区科技创新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区域。
向西,与门头沟为邻;向北,接壤昌平;向东,与未来科学城呼应。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三区”叠加。这里,就是中关村科学城北区。
科技向北,作为海淀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战略腹地和发展纵深,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正在成为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生力军。
从乡村到科创高地
北清路与永丰路交叉口东北角,一片高楼错落有致。冬日午后,“中关村1号”的LOGO在水一方,大红的“1”字和池中倒映的蓝天、白云、高楼组合在一起,炫酷。抬头远望,一条绿色轴线从高楼间穿过,红的黄的树叶,美如画卷;人们在轴线两侧的楼栋穿梭,生机勃勃。
很难将眼前的景象跟传统意义上科技园区画上等号,但这里,就是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地标园区——中关村壹号,全球硬科技(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多家高科技企业在这里成长,其中80%具有高新技术资质;园区产值达到亿元,平均年收入增长率超过30%。在今年7月举行的全球数字经济体验周上,中关村壹号成功入选北京数字经济网红打卡地推荐点位。
说是科技园区,这里还拥有“地上+地下”7万平方米商圈。工作餐怎么吃?这里有0平方米的三有食堂和平方米的最美食堂,汇集来自全球各地的风味美食,还有海底捞、普希金文学餐厅、星巴克、喜茶等年轻人喜爱的餐饮品牌。业余时间怎么打发?可以逛北京首个科技园区里的美术馆——壹美美术馆,还有“程序猿”与“程序媛”们组建的后浪社区,年轻人可以一起打游戏、酷跑、玩桌游……
人们在这里工作,追逐梦想;更在这里生活,享受时光。
不光有全球硬科技中心,作为后起之秀,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建设之初,就围绕前沿科技进行产业布局,如今,依托翠湖科技园、永丰基地两大组团,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商业航天等战略新兴产业,众多龙头企业、小微孵化、科技服务等各类创新主体落地,创新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已经在这里聚集。
中关村壹号门前的北清路,见证着这片热土从乡村农田到科技创新的蝶变。
北清路原来没有路,还是年大搞农田建设时,沿线乡镇“接力”修出了一条7米多宽的路。如今,这里道路纵横,今年以来就开通了包括邓庄南路西延、翠湖南路、翠湖东路和上庄东路在内的4条主干路。区域地下管网、雨污分流体系等市政基础设施也随之改善。
吸引科技人才的,还有不断优化的教育配套。
今年9月,海淀区温泉镇创客小镇南侧,中关村一小科学城分校近3万平方米的新校园亮相。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北京市育英学校科学城分校、清华附中永丰学校小学部(新址)、中关村一小科学城分校……今年9月开学季,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一批新建校投入使用。海淀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北部地区规划的25个教育配套项目均已建成,提供学前学位个、中小学学位个。
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形态,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成型。
中关村壹号
跨过百望山
提起中关村,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科技,想到创新。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是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时间回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关村地区除了田野里散落的少量村庄,几乎全是大片的农田和荒地。
当时的规划部门和专家学者达成了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集中安排在北京西郊发展的共识,中国科学院选址中关村,“八大学院”也落地这里,中国著名的科技“高地”诞生了。
上个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纷纷下海,四通、联想、方正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在海淀白颐路——也就是今天的中关村大街,扎堆创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迅速形成。
很快,“一条街”已经承载不了创新发展的需求。
年6月,国务院批复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海淀老镇为中关村西区建设让路,中关村大街向西拓展,约一平方公里的中关村西区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平台。到9年,海淀区开始推进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引导科研机构、技术企业、科技金融类企业入驻,中关村西区领航中国科技创新跻身国际前沿。
中关村不断“长大”,也遭遇“成长的烦恼”:大量孵化出的创业团队亟待开疆拓土,却很难在以“中关村、知春路、学院路”为代表的“中关村科学城南区”找到合适的办公场所和产业配套空间。
海淀,素来被分为山前地区、山后地区。而这座分界的山,就是百望山。山南,是科技创新热土;山北,却是传统农村地区,发展滞后。
“远看玉渊潭、近看四季青、打死不嫁穷永丰……”刘连奎是山后永丰地区的老村民,他还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相传的顺口溜。
年,海淀区确立了“两新两高”发展战略,即:挖掘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城市。
实施“两新两高”战略,既需要内涵提升、产业转型,也需要空间拓展、环境再造,曾是海淀发展“洼地”的北区站上了发展舞台的中心。
跨过百望山!年5月,海淀区政府发布《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正式“官宣”:中关村科学城建设重心北移。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依托北清路前沿科创发展轴,形成“一心双组团、两核四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重点推动前沿信息产业聚集,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培育空间信息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一批应用场景,打造科技创新治理“试验田”,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端高新产业集群。
东接昌平未来科学城,沿京张高铁辐射带动延庆;西以军温路连接门头沟。承载北京高端科技创新功能,承接高精尖产业落地,构筑北京西北部创新发展高地,推动中心城区和生态涵养区同步高质量发展……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扬帆起航。
中关村软件园一角
厚植创新沃土
从中关村壹号出发,顺着北清路向西,驱车20来分钟就到了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与其比肩而立的是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都是新型研发机构。
空间有了,如何让各类创新主体进得来、留得下、活得好?
海淀厚植创新沃土,构建区域创新雨林生态系统,以高质量科技要素供给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型研发机构,为这个生态系统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新供给。
高端科研仪器严重依赖进口,一直是我国科研创新的突出短板。但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孵化的“佩戴式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却卖给了世界著名科研机构。在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展厅内,展示着上百种科研成果,涉及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材料、环境、生命科技等领域,这些技术中许多都已经实现了转化。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是由北大、清华等十多所大学共建的公益性创新平台,将前沿技术接续加速研发为原创性工程技术,通过技术入股组建企业,或通过技术转让、许可等形式,实施技术产业化,形成先进生产力。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1+2”协同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扎堆涌入的背后,是良好的机制。
年初,海淀区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首次提出“创新合伙人”概念,聚焦科学家、企业家、科技经纪人等重点群体,用合作打破过去政府与企业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用共同的目标把各方凝聚起来,形成创新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将建设区块链商用算力平台,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将投资建设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将建设国家支付系统创新实验室,腾讯云游戏将落地北京市精品游戏研发基地……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合伙人”纷纷涌现。
北京市第一家面向全球的原创新药开发平台百放英库也选择落地北区的贝伦产业园。这个孵化平台不仅包涵了平方米的实验大楼,还有着丰富新药研发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业团队,如今平台已经入驻了康迈迪森、碳纳医疗、思合基因、睿脉医药等孵化公司,与清华大学、医院、医院等开展了多个原创新药研发合作项目,形成了生物医药原始创新的产业生态。
在“三区叠加”政策牵引下,约0家国际级乃至世界强企业入驻北清路沿线。这里,成为了创新的沃土。
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鸟瞰
未来之城
年,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喜讯频传。
坐落于翠湖科技园的中关村科学城北区重点产业化项目——实创医谷产业园顺利完成竣工验收。
致力于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落地翠湖科技园,预计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
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也接连落地。地铁16号线旁的永丰TOD综合体项目顺利完成前期各项手续办理,即将正式开工,将与西北旺万象汇、海淀大悦城一道构建海淀北部优质商圈带,进一步丰富北区城市生活及科创活动空间。
位于亮甲店3号地块的海淀北部医疗中心主体钢结构全部实现封顶,预计年8月竣工。这个拥有个床位的医疗中心建成后,医院和海淀医院独立运营,为海淀北部地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新一轮“水清岸绿”行动中,科学城北区将重点建设“一轴四核多河渠”的循环水网和生态湿地,营造一碧万顷的水生态,实现森林里的“中关村”,公园里的“科学城”。
年11月,海淀区最后一批近3万名农民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共享着“科技向北”的成果。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留住乡愁?海淀区保留了24个村落,并对这些村落实行“一村一策”规划编制,在山水与科技间留住了乡村的美丽。
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强势崛起,中关村科学城“中知学(中关村、知春路、学院路)”核心区,由城市更新引发的产业导入正在接续上演。
中关村西区环境、业态不断优化升级,上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曾经的大钟寺现代商城更新为中坤广场,引入高精尖创新产业,已迎来抖音等企业入驻;今年10月,由北京硅谷电脑城更新而来的未来科技大厦,主楼投入使用,将为人工智能行业的优秀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北京卫星制造厂中关村厂区也在今年7月正式启动改造,致力于打造海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医药健康、空天、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中关村科学城,南北辉映!本版摄影本报记者王海欣
专家观点
促进“科学”与“城”的融合发展
聂祚仁
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是科技园区的最高发展阶段,是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资源配置能力全球领先、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与所在城市高度融合的创新区域。
分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有这些特点:创新、生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分工明确、良性互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互相促进;研发与应用密切关联。
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要处理好“科学”与“城”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服务业的优势,鼓励其向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拓展,结合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的具体特点,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服务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目标、以融合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为主要业务内容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促进“科学”与“城”的融合发展。
此外,还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产学研合作的关系,处理好国际人才的生活和创新的关系,要创造“类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吸引国际人才创新创业。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原标题:从中关村大街到北清路——科技向北)
来源:北京日报本报记者:孙颖
流程编辑:u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