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店 >> 精品店优势 >> 正文 >> 正文

读者在哪里,读者就到哪里

来源:精品店 时间:2022/10/2

7月9日,兰州市北滨河西路,刚落成的读者版本馆开门迎客。步入馆内,迎面而来的《读者》“巨幕”令人震撼,从年创刊到今年7月,期杂志封面瞬间唤起参观者的美好记忆。

《读者》杂志。(资料图片)

在全国多家出版集团里,读者不是体量最大的,却因拥有《读者》而具有长久的影响力。

年8月21日,在甘肃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总书记叮嘱大家:“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

牢记嘱托,正道直行。3年来,读者出版集团守正创新,实现新跨越:《读者》发行量连年增长,稳居国内市场类期刊首位;集团营收、利润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再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读者”品牌价值增至多亿元……

本心守一

做内容,做优质内容,做为大众的优质内容

真善美是最大公约数。

“能想到吗?一套40周年纪念合集,不到1年销售7万多套。”读者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永升说。

年,《读者文摘》创刊;年,正式更名为《读者》。在人们眼里,“读者”是名词,代表真善美、正能量;是动词,向上、向善;是形容词,意味着清新、隽永。

走进《读者》编辑部,记者见到了一众编辑,大都是“70后”到“90后”。执行主编贾真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3年前和大家面对面分享读书心得的情景。“看好的文章,常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往往因为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内心会受到深深的触动。”总书记的话语时时启发着她和同事们。

“真善美是最大公约数。”读者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宁恢说,《读者》坚持选择传达真善美的文章,“我们是为大众服务的文摘杂志,每期都努力做到有一两篇是你喜欢看的”。

内容,内容,还是内容;大众,大众,始终围绕大众。本心守一做内容,做优质内容,做为大众的优质内容,这就是造就“读者现象”“读者魅力”“读者气质”的成功密码。

读者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陈天竺介绍杂志发展历程。经济日报记者李丹摄

好内容是层层细筛细磨出来的。

《读者》有一套独特、严苛的内容选择与品控体系。一个平均数据是,每期杂志50余篇文章,要以3万余篇文章作为基础。

“大量的阅读,海量的稿件,不断地建立、打散、重构知识体系。”责编马逸尘说,一期杂志的50天周期里,作为当期责任编辑,她要读上万篇稿件,包括约种期刊、种报纸,以及很多图书、新媒体号和电子邮件来稿,从中筛选出篇左右稿件提交复审。

“复审筛选后再送决审,还有签前会制度。”读者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王祎介绍,所有参与当期杂志的十几个人从决审、复审到责编、美编,一起对政治导向、价值取向、格调品位等进行评审,一篇海淘出来的文章,前后要经过6个环节细筛。

在美编岗位工作了10年的刘全镛说,“没有一次拿出来的封面是一次性通过的。每次送审要从成百上千张图片里筛选,做出15个左右的封面方案,由大家来评,每期至少要折腾两三次”。

选稿的“筛子”有哪些?第一个是开阔,足够广阔的视野、足够广泛的取材;第二个是共鸣,能拨动读者内心的共情;第三个是情怀,用温馨有爱的故事,讲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第四个是品位,经得起回味,即便是幽默与漫画,也是“灵魂的一笑”……

筛子不止这些,还包括丰富性、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等,更重要的是大众性、故事性、情感性。

宁恢告诉记者,“《读者》活到人群里,活在大众里,让更多人喜欢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要考虑到大众的审美趣味。封面图片风格是知性的、有故事的,容易感染人,比如风景、孩子、小动物,给人希望、纯净、美好。”读者杂志社副社长陈天竺说。

在责任编辑南衡山的案头,放着一摞摞被改成“大花脸”的文章清样。《读者》刊出的文章不是原样摘录照登,而是精心编辑修改过的。南衡山总结了“三改两不改”:一要改“干净”,保证杂志底色的干净和态度的端正;二要改“简洁”;三要改“准确”,不放过任何疑点,“细小到标点符号、用‘么’还是‘吗’,都要对照新课标加以改正,因为看我们杂志的学生非常多,要让家长放心”。不改的则是作者的风格与表达的原意。把准文章的精神内核,是编辑的操守。

好内容还得精心“选育”。创刊初始,《读者》就约请一大批画家为杂志配图,不少人一画就是几十年。“读图赏艺,明智清心”,原创插图成为《读者》温润艺术气质的重要组成。

万里挑一细筛、精雕细刻打磨后的内容,不管是文章还是图片,都散发着《读者》独特的“调性”。

《读者》杂志插图也是精美的艺术品。李丹摄

下笨功夫,用笨办法,不做讨巧的事。

见到版权编辑尹莲时,她兴奋地分享了一个好消息:“终于联系到这位上海的老画家了!”原来,新一期《读者》等着付印,但所选封面图片的作者一直联系不上,老画家80多岁了,尹莲几经辗转才找到老人获得授权。编辑部工作准则是,千挑万选的内容如得不到版权方同意,只能弃用。

《读者》创办初期即树立比较先进的版权理念,在国内率先实行“一稿三酬”,即采用稿件,分别给作者、首发出版单位和稿件推荐者付酬。近年来更是设立版权编辑岗位负责这项工作。

按原创的标准给文摘的稿酬,尽力给到作者本人而不是简单地交由文字著作权协会转付。《读者》与作者、读者建立良好合作生态最关键的做法,就是真诚尊重其劳动,悉心维护其权益。

在《读者》编辑规范中,有两个标准被业界广为称道:校对次数不少于13次,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零点五以下。《读者》是怎么做到的呢?

“下笨功夫,用笨办法,不做讨巧的事。”担任读者杂志社社长10多年、现任集团副总经理的富康年讲道,一些差错要完全避免不容易,怎么办?那就多看几次、多几个人看,13个校次和签前会制度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笨笨地多投入力量,不厌其烦地以一种工匠精神来做。”

经年累月坚持如一,绣花功夫积淀而成《读者》独具的品质。

坚守,不是守成不变。以10年左右为一阶段,《读者》的办刊理念有过多次大的调整而又一脉相承。创刊之初,“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为国人提供看世界的新鲜资讯;上世纪90年代,“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文化”,在武侠、言情读物流行的环境里用中外优秀文化滋养人;本世纪初,“打造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以净化心灵的美文佳作冲抵社会上一度出现的拜金主义、物质至上;新时代,“塑造健康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做合格公民,与现代化相匹配;新征程,“在这里,感受中华风度”,坚定文化自信,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

改变,是为了引领,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与时俱进为人民提供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读者》定位大众杂志,不跟风、不迎合、不媚俗,而是成风化人、润物无声,赢得广大读者发自内心的认同。

6年第8期《读者》杂志月发行量突破万册,创销量高峰。经济日报记者李丹摄

一群安静的人在安静地做事。

现象级《读者》的背后,是一茬茬传承有序、将“读者”基因融入血液的“读者人”。

“历任主编没有折腾的,不搞另起炉灶,整个队伍相对稳定有共识。核心理念得到传承,变成一种自觉了。”富康年说。

有一个制度细节是,每一名新人来到《读者》都要从辅发编辑做起。创刊以来,无一例外!

辅发编辑只做两件事:选稿,校对。年调到编辑部的张妍告诉记者:“我选交六七十篇文章,采用的不过一两篇。在不断的积累和感悟中,慢慢就明确了风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哪一类稿子更合适。校对的精准度,也是通过大量训练来提高的。”

《读者》的编辑一直只有十几个:6名责任编辑全年分别全流程负责4期杂志,当自己所负责的那期杂志出刊后,就会参与到其他责编正在编辑的某期杂志的某个环节,包括做辅发选稿、校对。这既最大限度发挥了效能,又保证每期杂志稳定的质量与风格。一代代“读者人”就这样被“磨”出来、“带”出来。

一群安静的人在安静地做事。“《读者》活在大众里,‘读者人’似乎却是活在红尘之外的。”宁恢笑着说。这群热爱文字的人沉浸在文字之中,外面的喧嚣仿佛与他们无关。

也有极少数人离开,留下来的都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也享受这份工作。马逸尘有些激动地对记者说,“我没有觉得纸媒下滑有多大的影响。也可能是杂志社把编辑们保护得好,压力都由管理层承担了。”

刘永升告诉记者,在集团,《读者》的编辑薪酬高,办公楼层好,编辑委员会选稿从不受干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读者》的纯洁性,打造期刊界的百年老店。”

面对“纸媒还有前景吗”的疑问,“90后”的张妍总会说:“难道大家有一天会不阅读、不需要精神层面的滋养吗?”

大道至简,大巧若拙。41年的坚持,《读者》便成就了传奇。

《读者》杂志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陈发明摄

诚心求变

读者在哪里,“读者”就到哪里

让读者品牌发扬光大。

年,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成为《读者》和读者出版集团新的发展元年。

这一年,《读者》月均发行量止跌回升,并以每年3%以上增速稳定增长,年达到万册;上市公司扭转业绩下滑态势,当年实现营收增长27%、利润增长54%,在17家主板上市的国有出版传媒类企业中排名“双第一”。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为读者攻坚克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刘永升说,我们的信心坚定起来,思路清晰起来。一手抓品牌维护,一手抓品牌开发。

首先要解决《读者》发行量连年下滑的问题。刘永升分析说,读者品牌的影响力来自两方面,一是优质内容与风格形成的美誉度,二是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市场类期刊所带来的影响力。

“一定要把《读者》这面大旗扛好。”年硕士毕业即到甘肃人民出版社工作、去年12月接任读者出版集团总编辑的李树军对此有共识。

读者出版集团是“父用子名”的出版集团。《读者》本是甘肃人民出版社创办的社办期刊,因其巨大影响力,6年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时,便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基础上成立以“读者”品牌命名的出版集团,并在9年组建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年12月上市。

刘永升年7月履新读者出版集团时,正是集团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扭转危局,想办法突围!

品牌不能丢,风格不能变,但思路必须变。“谁说没有人看书了?谁说没有人看《读者》了?关键是有没有好东西给人看,能不能在新的条件下找到和读者新的连接。”刘永升说。

找到读者,发现读者;读者在哪里,“读者”就应当到哪里。

读者小站。(资料图片)

全力以赴抵达读者。

《读者》杂志的两大特质,一个是优质内容,一个是市场化基因,出生伊始便在市场上找饭吃,靠自费订阅走到今天。

创刊以来,杂志社不断推陈出新,先后推出《读者》原创版、台湾版、校园版、港澳版,其中台湾版是第一本、也是迄今唯一一本获准在我国台湾地区公开发行的大陆刊物。此外,还授权出版《读者》盲文版及维吾尔文版、哈萨克文版。以“读者”品牌打造的期刊群,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对优质内容的需求。

当《读者》沿袭的市场基因与新媒体结合时,激发出来的澎湃活力,连“读者人”自己都认为出乎意料。

“读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