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贝斯大盗X博士
在人类都市文明已经进展到年的今天,如果你周末游打算去趟上海,参观东方明珠、外滩和外白渡桥。
那么你的旅游线路就和大多数人十分雷同,甚至有些程序化。
就和大部分人去北京,是为了看升旗、天安门、故宫,在打着“老北京招牌”的店里买两串冰糖葫芦,就算旅游了,没什么两样。
以上的旅游模式当然非常经典,非常oldschool,但是你如果不仅想把这趟旅行作为社交货币发发朋友圈,而是想精神入籍上海。其实做法远比你想得要简单:第一站,去咖啡馆。
01
咖啡是上海街头新文化
格子曾经说过一个暴论:不去咖啡馆,你都不算真正来过上海。
之前我们聊过探店,发现哈尔滨人探店,喜欢探一些小馆子。但在大众点评里搜索“上海探店”,你能发现大家都爱往咖啡馆里钻。
在上海,随处都可以找到咖啡馆,比垃圾分类还简单。巷子里、包子店旁、甚至还有开在菜市场里的,全都是咖啡馆,咖啡馆多到感觉是上海人复制粘贴出来的。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上海已经是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截止年11月,上海咖啡馆一共有家,其中精品咖啡馆有家。
在上海中心“梧桐区”,咖啡馆不仅数量多,分布还很密集。比如,长1.5公里的瑞金二路上,就有83家咖啡馆。如果你在这附近上班点外卖,几乎可以三个月不重样地翻咖啡店的牌子。
哲学家因此发明了著名的咖啡命题:究竟咖啡馆是上海的一部分,还是上海是咖啡馆的一部分。
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去咖啡馆依然是一种非日常的、具有文化符号象征的事情。但一位在上海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去咖啡馆,单纯就是“寻桩事情做做”,是某种解厌气、消磨时光的手段,这和盘串、刷抖音、抽烟、打手游差不多意思。
上海年轻人的周末大多在市区那几条街度过,除了散步,他们最喜欢探路两边梧桐树下各式各样的咖啡店。这些咖啡店大多是半开放式的,有面向街道的卡座和窗台。
咖啡店和来咖啡店的年轻人,都像是“长”在了街道上。喝咖啡压马路,是魔都的年轻人最休闲的街头运动,他们也用不同“姿势”把咖啡喝成了新街头文化。
除了坐在店里喝咖啡的,还有不少是在街道上喝咖啡,有三三两两坐在店门口露台享受惬意的,也有风风火火端着咖啡就跑的,有的在满座的咖啡店外墙靠着喝咖啡聊天,还有花一个小时排队就为了与熊爪握个手的。
一杯咖啡之于上海人,就像一个手拿夹包之于街溜子,彰显的是他们保持出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在魔都青年的生活中,不仅可以在咖啡馆噼里啪啦码字工作、和朋友聚会、拍照打卡,还可以在这高效相亲、偷听八卦、做一下午的社会观察家。
整条路上都是的咖啡店早已不是单纯为了提神而存在,它们成了这个城市里最具特色的街头标志。某种程度上,咖啡馆连同街道一起,成为了每个沪飘青年的客厅。
喝着咖啡,看旁边穿校服的几个小孩在一起互抄作业,对面的一对刚谈的情侣从讨论新开的天文馆变成AA每个人应该多少的争执,角落还有两个中年时髦阿姨在拍小视频。外带咖啡散散步,迎面走来最先看的也不是对方的穿搭,而是手里咖啡的牌子,在想是不是该打卡新款特调了。
在上海,咖啡馆就是年轻人社交的硬通货。每个合格的上海青年,心中都有一张咖啡店列表:适合约会的咖啡店,适合工作的咖啡店,适合打发不太想见的人的咖啡店等等。
没有年轻人会在上海问:你吃了吗?
他们只会心领神会地问一句:哪家咖啡馆见?
02
咖啡是魔都青年最佳生活伴侣
在酒桌文化盛行的一些地方,别人灌你酒你说喝不了了,掉面儿是肯定的。
而在上海,会让你毫无排面的一件事儿是,请朋友去咖啡馆里聚上一聚,结果那家咖啡巨难喝。
当咖啡与人际关系紧密联结起来时,一场没有硝烟的扫雷运动就此掀起。
为了扫清每个死角,近一年来,上海人在大众点评上搜索“精品咖啡”的次数达到了一亿次,洋洋洒洒写下了将近万字的评价,史称魔都咖啡馆文学。
而这些年轻人的野生创作仿似一面三棱镜,透过它,你很容易就会发现有些另类的现象:
在上海,咖啡馆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约会邂逅的必选项。
一家优质咖啡馆,能提高你约会相亲的成功率。
每个有腔调的男女,都会在约会前在大众点评里把评价最好的咖啡店从环境到菜单了解透彻。备好攻略,才能在这场考试中,自己奋笔疾书,笑看别人只写下了个“解”。
经常在咖啡厅相亲的人,还能练就“火眼金睛”,一下看出哪些情侣能长久,哪些就要散伙。
咖啡馆也是wordexcel纺织工人边休闲边工作的半躺净土。
平时工人们编制Word,缝纫PPT,抠Excel表格,在石墨文档上搞创作。
每天在“很困,打不了瞌睡,很想干点活儿,但是苟延残喘”内循环。
这个时候,站起来,奔赴几公里外的一个咖啡馆几乎等同于焚香沐浴,落座、拿到咖啡、嘬一口的那一刻整个人都回了魂,顺带听听八卦缓解下社畜的紧张感。
在物质、文化极度丰富的上海,一大批人忙忙碌碌,除了两点一线的公司和住所外,他们需要一个地方暂时歇息、补充灵魂。类似于中年男人下班后沉浸其中的私家车驾驶位,你舅钓鱼时打窝爱坐的折叠凳。
咖啡馆就成为了年轻人刚需的第三空间。
有人身体刚康复也要坚持来喝两口,28元一人的均价,收获的满足,让他幸福。
还有人离婚后第一次走进家附近的那家咖啡店。
一杯咖啡,曾经是全家五口人的面包钱,咖啡和她过去的生活一样苦,但好在从现在开始她终于能为自己而活。
另一方面,大城市的人都是一座孤岛。大多数人都需要社交。
在咖啡馆里,每个人守着的一张小桌都是一方私域空间,却能够随时与周遭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大众点评里,一位用户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坐在室外,看到周围的居民还有卖菜的摊主来回路过,还有一条穿裙子的小狗……光坐着看就觉得多好啊……”
看到这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上海年轻人喝咖啡的姿态虽然千奇百怪,但喝的目的其实就一个:快活。咖啡几乎渗透进了他们一天24小时中的每一个时段,成为生活的最佳伴侣。
03
每个上海年轻人都是咖啡布道者
这两年,东北人把他们对于洗浴的热爱,塑造成了能输送到全国的文化符号。
对每个曾在上海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咖啡也成了大动脉里欢腾的血滴,贯成河水一样川流不息。
从上海出走的年轻人,怀念着几乎每个地铁站、每个商圈、每个大型写字楼附近都会有的咖啡馆。
你如果反问他,每个城市都有咖啡馆。
他或许会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就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的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这并不是旅行社广告式的煽情,如果你在上海街头喝过咖啡,这个街头文化就注定在你心里扎根发芽。
当年轻人在大城市生活得久了,生活方式就发生了质的改变。回到老家后,反而让人觉得不够便利和自由。
因此,每逢春节时期,各个小城小镇里的咖啡店里都会坐满从上海回来的咖啡成瘾难民。
咖啡,成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回城卷轴”。
一杯咖啡,能短暂地让她从王翠芳恢复成“jessica”。
去咖啡馆,还能躲避父母的催婚相亲和亲戚的致命追问。
毕竟在这个地方,没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