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的一首名作,范仲淹不仅是文学家、词作家,还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范仲淹一生政绩卓著,与民为善,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节操和精神,对后世无数的志士仁人影响深远。
范仲淹曾在西北边塞地区担任过长官,号令严明,关爱士兵,西夏因之而不敢来犯,称之为“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渔家傲·秋思》便是他在军中感怀的一首作品。全词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在守边时,曾经写过数首《渔家傲》,全都是以“塞下秋来”为首句,为我们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军士的劳苦,但是很遗憾,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了,这首词非常著名,对后世影响很深,可以说开豪放一派之先声,并且将国家、社会的重点问题写入词中,大大开拓了宋词的类型。
词的上片是主要反映了边塞地区环境的恶劣,一到秋天,大雁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秋风萧瑟,满目凄凉,到了傍晚时分,只有军营中的号角呜呜吹起,让本就萧瑟的环境,更增加了浓厚的悲凉气氛。读完上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无疑是一幅充满肃杀的边塞战地风景图,仔细品味之下,还暗含了对于北宋不利的军事形势的担忧。
下片是词人的抒怀。范仲淹肩负着边关守防的重任,许久不能归乡,时间一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即便是以浊酒来抒怀,仍然消不去乡关之愁,妙在范仲淹用语雄浑有力,比婉约之情更能引人共鸣。
而现实情况,是战争还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事遥遥无期,但要取得胜利,也非常不容易,词人不得不呕心沥血为国事操劳。当夜间来临,羌笛之声吹来后,词人失眠了。他是为国家而失眠,也是为乡愁而失眠,这两种情绪交织起来,并在凄凉地景物渲染中表现了出来,苍凉而又悲壮。
由此可见,范仲淹的这首词中体现了多种感情,第一,是对于国事的关心,是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第二,是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三,通过对恶劣的边塞环境描写,而突出了对边关将士的关心之情。
整首词充满了英雄气概,意境开阔苍凉,生动而又鲜明,更有甚者,变低沉委婉之声而为慷慨激昂之声,对后来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豪放词风产生了重要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