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可谓世人皆知,今天紫色百合香为您品鉴这幅传世精品名画的相关知识点,鉴赏它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不俗之处。
一、《清明上河图》画家小传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又字文友,今山东诸城人。青年时期生活在汴梁,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善界画,人物、城郭、市街、舟车等。
二、《清明上河图》创作背景
根据后世文人考证,《清明上河图》可能作画于政和至宣和年间(-)。这段时期北宋皇室一直营造太平盛世的气氛,其实内忧外患。
三、《清明上河图》画作内容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的风俗画,主要描写了北宋首都汴梁城(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明上河图》绘制了数百个人物形象,牲畜以及船只、轿子、房屋、城楼、酒家、桥梁等,充分展现了北宋时期真实的社会风貌。
《清明上河图》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1.郊外的风景
2.汴河的场景
3.城内的市井
清明上河图局部首先映入的画面是宁静的田野村落,乡间的小路上百姓和牲畜渐次向城里行进,开始萌芽的树木也表现出了早春的气息。
画面上热闹的码头与店铺渐渐地多了起来,汴河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汴河周围一片繁忙景象,大小船只云集其中,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汴河展开。画面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在汴河的拱形桥。其中尤为精彩的是那艘准备过拱桥的木船,船应该是逆水而行,船桅已经放倒,桥上呼叫接应,过往行人都在围观这紧张的一幕,看热闹的人也指指点点,更加增添了紧张的气氛。而其他谋生的人群则自顾不暇,画面非常真实,其中人物形象也各不相同,衣着各异,神态逼真,整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前行,进入了热闹的汴梁城,城内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酒家、药铺、茶铺等应有尽有。街上行人,川流不息,有做小生意的人,有骑马的官员,有看街景的人,有乘坐轿子的闺中女眷,卖艺杂耍的艺人,总之,男女老少,妇孺儿童,各阶层的人,云集其中,正是所谓世间百态的生动体现。从十字街头往前去,似乎接近了汴京中心,但画卷戛然而止,给世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清明上河图》品鉴知识
《清明上河图》纵观全局,画家张择端对全局掌控自如,细节处理准确而细致。画面杂而不乱,详略得当。引人入胜的场景,再现了北宋社会繁荣的景象。构图上有张有弛,严密紧凑,画满层层展开,一气呵成,自然且流畅。整体画面忽然在热闹的气氛中结束,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从这幅名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对比,闲散、奢侈、艰辛,是这幅画作的点睛之笔。而且通过这幅画作,也使我们了解到古代建筑的风貌及失传的技艺,还有例如交通、风俗、服饰等也是后世研究的宝贵资料。
五、《清明上河图》艺术特色
《清明上河图》设色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面。画家张择端采取了散点透视法来组织画面。画中所涉及的景物无论大至原野,河流,小至人物,商贩售卖的货物,文字等依稀可见,而且各种情节穿插错落有致,富有民间情趣。《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更是人类绘画史上的艺术瑰宝。
六、《清明上河图》流传经历
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重回祖国母亲的怀抱可谓历尽艰险。南宋末年,此画曾落入了奸人贾似道的手中,明代大奸臣严嵩父子也为这幅画作株连无辜,但没有得逞,此画一直珍藏在清代皇室中。如今几经流传,建国后终归人民手中。
我是紫色百合香,请您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