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店 >> 精品店市场 >> 正文 >> 正文

悠悠古镇述情长寂寂老街迎新生浙江日报

来源:精品店 时间:2023/3/4

-11-:25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凌姝燕

随着省级小城市建设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推进,近年来,因京杭运河而繁华的古镇长安逐渐褪去了历史的尘埃,展露出新旧交织、历史传承的风貌。在这里,新铺设的石板还是那些旧石板;走在石板路上的人还是那些人,只不过又长了些许年岁;坝上的老茶馆依然在原来的位置,但来喝茶的人里多出了新面孔……

岁月变化中的长安老街,承载了许多人的岁月情怀。近日,在长安运河古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春焰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长安老街,听一听这里的居民关于老街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故事。

发现长安第一站:慢节奏的老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西街、中街、东街,三条老街沿运河而建,一字排开,贯穿东西。如果不忙着赶路,不如沿着运河走一走,别有一番闲情逸致。

江南灵秀出莺唱,啼笑喜怒成隽永。在修川路进入西街的路口,施工队伍忙得如火如荼,然而机械的“砰砰”声依旧没有盖过一旁亭子里时而质朴喜悦、时而深沉隽永的唱腔。

亭子里面,大爷大妈坐得满满当当,手捧一杯清茶,不时眯着眼睛摇头晃脑,脚下不由得轻轻打起了拍子。大爷大妈们说,每周二来看一场戏文,已经是习惯了的事情。

老街变了,走过西街路口的泥泞,新铺设的旧石板在风雨的冲刷下显得格外青光细腻,像一条青龙沿着河岸飞向远方。临街的老宅,木质结构的门窗代替了金属的冰冷,每走几步就有一串红灯笼挂在屋檐下,显示着老街的转变给人们带来的喜悦。

目前,西街旧房全部修缮完成,市政绿化亮化工程基本完成。

今年78岁的顾女士撑着雨伞在西街上缓缓前行,当问她对老街的变化有什么看法的时候,她细细打量了一下周围散发着古朴味道的老宅,琢磨了好一会儿说:“变新了,又好像没变。”似乎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老街没变,人们在这仍可安居,用他们最初擅长的方式。

顾女士和很多老人一样,还记得走街串巷的馄饨担和那萦绕鼻尖的馄饨香。一副挑担,前面挑着烧煤球的火炉和小锅,后面挑着放置油盐酱醋各种佐科和馄饨皮、馅儿的箱笼,这就是馄饨担。

仿佛寻着那香喷喷的馄饨,不知不觉间,我已然从西街,穿过了中街,来到了东街的尽头。

事实上,老街确实变了,但是对于年轻人,是体验,对于老年人,是记忆。这大概就是张春焰常常在梦里勾画的老街的样子,一个还原古镇原貌、让人得以体验休闲慢生活的地方。

行走在老街的变化之中,我看到的不仅是新生的店铺,还有那片养了一方人的热土。行走在老街的不变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老街丰厚历史的缩影,也看到如今的建设者,用自己的热情与努力将老街的变与不变诠释得淋漓尽致。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从西街沿着上塘河往东,穿过修川路,就能看到虹桥。虹桥的北面便是中街,沿着中街继续向东,穿过一座上闸桥,就是东街。

中街和东街两侧,店铺面街而立,偶尔有人走过,兴许是游客,对着老街摆弄着镜头。

如今的东街,青砖、白墙、黛瓦的江南古镇韵味扑面而来。泛黄破损的墙体被重新修葺,新砌的马头墙挺立在微风中,微微上翘的飞檐透露出几分妩媚,破碎斑驳的屋面得到了重新整理,除了构成安全隐患的部分,古建筑的木结构能保留的都保留了下来,修旧如旧。

而走在中街上,头戴安全帽的木匠来来往往,店门前堆积的刨花,使老街看起来不是那么整齐,却又十分烟火。据了解,工人们将在中街改造96个木结构立面,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二,预计明年1月上旬即可完工。

听张春焰说,中街的改造原本要在明年开始,但是眼看着东街越改越好看,中街的居民不淡定了。“以前在查看东街改造进程的时候,一走过中街,就有人拦住我,向我询问什么时候轮上他们家呀。为了不让大家失望,我们在合计了一番后,就把工程提前了。”

一路来到中街号,窄门敞开,“家用电器修理”6个大字经过漫长的岁月,渗进了斑驳的墙壁里。走过昏暗的过道,越往里越敞亮,老周正在桌前摆弄着收藏的古钱币,灯光下,铜面上的纹路依然清晰。

老周名叫周俞衷,在这条老街上住了80年。老周说,祖上于清朝光绪年间落户中街,想不到到了他这把年纪,竟还能看到老街以前的样子。

中街的东段,两边的老宅已经基本显现出江南古居的轮廓。工人们在用木头对老宅已经破损的结构进行更换,整修中他们注重细节,就连老宅上横梁上的雕花也跟原来一模一样。

旧物勾起回忆。看着这些复原的老房子,老周就时常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在他小时候,父亲开了一家杂货店,与自家杂货店隔街相望的是“恒丰酱园”,黄酒、米醋、大酱,小小的酱园承载着中街百姓油盐酱醋的使命。

那时,酱园的经理有个和他一般大的儿子,每逢酱园里做黄酒,那男孩就偷偷地把他引去,一边前方带路,一边压低声音说着“周俞衷,快来快来”。等到做黄酒的糯米饭蒸好,一揭盖,口水的吞咽声不禁响起,忙盛一碗尝尝,还是那个让人热泪盈眶的味道。

闲暇之时,偶尔想想过往,有些重听的老周似乎听到哪里传来“周俞衷,快来快来”。

“竹斋闻履声,乃是故人来”

午饭过后,今年65岁的周绮贤和往常一样熟练地绕过一排排为施工而搭建的脚手架,当有工人拉着木材经过时,她侧身一让,接着继续向目的地走去。

在规划中,张春焰还准备把中街11幢80年代以后造的高楼改成江南水乡风格,计划年底之前进场施工。明年开始对中街管线进行上改下,用旧石板铺设街面,整条街的改造预计明年年底前完工。看来,施工对附近居民带来的不便还要持续一阵子了。

周绮贤说:“老街的改造确实会带给我们很多不便,但是施工是短期的,以后结果的享受是长期的,这样一想,我就不在意了。”

就在和记者闲聊的一会儿时间里,周绮贤眼尖,拉住了正要穿越中街往东街方向走的任金梅,“‘金花’,今天回来了啊,啥时候搬回来呀?”

遇到从小玩到大的小姐妹,任金梅十分高兴,朝东街努了努嘴,乐呵呵地回答:“把里面弄弄干净,装修装修就回。”任金梅现在住在外面的小区里,可到底放心不下从小居住的老房子,时不时就要赶回来看看。

“回来得好啊,在小区里,一关门,谁也不认识谁,哪有待在这里好。”听到老友打算搬回来,周绮贤乐了。

周绮贤住在中街40号的大院里,任金梅住在东街,通讯不发达的时候,在老街上,街头的消息,不肖半刻钟就能传到街尾,所以即使没有住在一条街上也妨碍不了她们成为好朋友,况且,两条街也就隔了一座上闸桥罢了。

目前,东街的改造已经全部完成,陆陆续续有人家回归,有些店铺还特别应景地特制了木牌匾,挂上了招揽顾客的幌子,端是一副“回到古代做生意”的样子。

不过任金梅并没有开店的打算,她说,眼看着环境变好了,那颗回来养老的心就活跃起来了。房子当然要自己住,尤其是底楼,年纪渐渐大了,还是住楼下方便。

由于大院里的住房没有临街而建,周绮贤家没轮上改造,每每走过老街,看到哪家的雕花窗安上了,哪家的卷帘门卸掉了,哪家的木板门又上色了,就羡慕得不得了。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周绮贤也就释然了。“虽然没轮上改造,但我也受益了啊。以前饭后出来散步,看到破败的老街,心里就特没劲,现在好了,就像走在景区里一样,心情可好了。”

发现长安第二站:重焕生机的老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虹桥南堍的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一直往东,是庆宁街,庆宁街与中街隔运河相望。

在虹桥头,我遇到了来长安进行教学调研的南苑中学老师李老师,同来调研的老师中,有来自袁花的,也有来自黄湾的,当他们提出要来逛逛时,身为长安人的她当仁不让,当起了向导。李老师极力推荐的便是从虹桥顺着庆宁街向东前行米处的长安堰遗址。

据史籍记载,长安堰所在的上塘河和下河,是古时候京杭大运河连接钱塘江的唯一通道。那时往返于杭州和北京之间的运输船,必经此处,因后建新闸,所以长安堰旧址又被称为老坝。

老坝南侧的庆宁街35号,现在是一家名为“堰遇”的茶馆,粉墙黛瓦,在悠然的岁月里道着情长。在“堰遇”,我见到了73岁的沈競璋。

沈競璋是茶馆主人的母亲,现在赋闲在家,平时种种花,泡泡茶,给来客说道说道长安三闸的巧妙使用,讲讲运河作为交通要道时的繁华。“曾经家门口的繁荣,老一辈的坝上人都记得。”

据沈競璋介绍,三四十年前,竹排、木排,载着萝卜青菜的运输船在坝上来来往往,逢年过节,办庙会、赛龙舟,好不热闹。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公路的兴起,运河水路逐渐没落,庆宁街也失去了往昔的繁华。

沈競璋说,毕竟从小在这里长大,在见识过这里的兴盛后,看到这里渐渐衰败,难免觉得有些可惜。

在西街以西的和平街上,同样有一家茶馆,茶馆的老板娘沈国英和沈競璋一样见识过老街从兴到衰的过程。“30年前,我嫁来这里,那时这里可热闹了。”沈国英告诉记者,当时的大路少,这些老街才是人们走南闯北的主要通道。

20年前,沈国英在自家开了一家茶馆。20年里,茶馆一壶茶的价格从8角,到1元,再到现在的1元5角,隔壁的老宅也从杂货店、饭店、生活用房,变成现在的被闲置,不知已经换过多少主人了。

我问她,这几年里,有没有想过把茶馆关了?沈国英说:“没有。其实我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可能是茶馆的收入应付基本的生活已经足够了,也许是舍不得还留在老街上的老顾客。”

近年来,随着长安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改造逐步推进,老街上的居民发现原本冷清的老街上游人又多了起来,沈国英也在心底暗暗想着,这么看来,把茶馆继续开着,似乎也不错呢。

在另一边,沈競璋的女儿也把“堰遇”茶馆开了起来,看到常常有人慕名过来喝茶,沈競璋对老街的未来又有了盼头。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现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老街改造工程有序开展,庆宁街与和平街的旧房改造、立面改造也已基本完成,整个老街改造区隐隐有了传统江南古镇的样子。

和平街与西街是在一条线上的,所以有些人对这两条街的界别并不是很清晰。在这两条老街上,工人们在靠河的一侧搭起了10间小木屋,这里有张春焰的“小心思”在里面。在他看来,双面街更有老街的味道。

与东街、中街等双面街不同的是,这两条老街是单面街,如何弥补这种缺憾?张春焰就想到了建造临时小木屋的主意,营造出“双面街”的效果。关于小木屋的用途,他也别出心裁地想到了“恋爱角”的概念,想等老街开街之后,吸引青年男女在小木屋里创业,蓬勃的生机便在这小小的木屋里埋下了伏笔。

沿西街往西走,当走到长安新桥的时候右拐是寺弄,在寺弄的另一头就能看到海宁中学。每天,都有不少学生经过这条弄堂,穿梭于学校和家之间。

海宁中学学生小许回家并不需要经过这条弄堂,然而他总有很多机会在这寺弄来来回回。“我找我同学玩,他家需要经过这里。”“以前我亲戚家住在西街。”“周末的时候,我会跟着我二爷爷去长安新桥上钓鱼。”“其实,我就是想去看看老街改造得怎么样了。”

寺弄区块的修缮改造工作还在进行当中。一路走过,你会发现原先陈旧、破损严重的房屋都用新木材翻新过,重获了新生。靠近西街的那段道路已经铺上了旧石板,却还有大段路还未铺装完成。下过雨,要躲着坑坑洼洼的水潭走,一跳一拐之间,多了点野趣。

小许说:“你从市区来的吧,我去过南关厢,咖啡店、花店、精品店,特别文艺,但是我觉得以后这里不一定就比不过南关厢哦。”

“那你希望寺弄可以开些什么店?”“我觉得开饭店不错,一想到以后出了校门就是小吃一条街,就特别兴奋。当然,毕竟靠近学校嘛,说不准也会变成文具一条街。哈哈,无论怎样都不错。”小许回答。

据了解,寺弄的新建建筑正在办开工手续,办完即可开工。这些新建建筑将最大可能地还原清末民初时的建筑特点,与老街的风格相统一。

就像张春焰所说的,城市,是一个时代文化的高度沉淀,建筑,是这个文化的立体体现。“在古镇的维修保护中,我想为下一代保留一点老底子的东西,让下一代睁开眼睛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现代建筑,还能看到江南水乡建筑的传统建筑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