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熏肉、沭阳张欢欢豆腐坊、泗阳田田五姐食品……为加强食品小作坊监管,提高全市食品小作坊整体安全水平,近年来,宿迁市市场监管局将培育“名特优”食品小作坊作为特色亮点工作,通过开展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工程,深刻挖掘小作坊的内在价值和市场潜力,擦亮地域产品的“招牌”,促进全市食品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
告别“脏乱差”小作坊也能“名特优”
“王家熏肉”是宿迁的特色美食,去年,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宿城区王远熟食加工部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指导下提档升级,迎来了“新生”。走进王远熟食加工部,生产车间干净整洁,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一目了然,卫生帽、口罩、手套、鞋套,工作人员“全副武装”。“腌制车间、清洗车间、卤肉车间、晾制车间,现在做到了车间分离。使用的工具从锅到盆再到桶,全面不锈钢化。食材生熟分离,无交叉污染,跟以前的生产模式相比,大不一样了!”宿城区王远熟食加工部负责人潘力芹介绍。
过去,一些小作坊业主对生产条件要求不高,食品安全的意识不强,拉低了小作坊行业的总体水平,通过培育“名特优”食品小作坊,对一些作坊进行场地、卫生、环境等方面的整改,一批小作坊完成了华丽的“转身”。“通过此次提升改造,生产更加规范,产品更加安全,我们也很高兴能评选上‘名特优’作坊的称号,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保持,让老百姓吃上更放心的食品。”宿城区王远熟食加工部经理王彬彬说。
精品名片双促进“匠心”打造地域标杆
一直以来,传统手工食品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性、民俗性、文化多样性的特征,不仅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更是人民群众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特优”作坊的实施在保留传统手艺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生产场所进行改造提升,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让宿迁的地域饮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为推动作坊街区建设,去年,市市场监管局与“袁家村·宿迁印象”民俗文化旅游项目进行合作,为优秀食品小作坊牵线搭桥入驻景区作坊街区。目前已有麻油、辣椒酱、酱豆鸡蛋、猪头肉农家菜等30家优秀食品小作坊、地方名牌小吃入驻“袁家村·宿迁印象”街区,全市首个食品作坊特色街区初步形成。
走进“赵家小磨香油”制作间内,52岁的赵家田正在将水洗、沥干后的芝麻倒入炒锅,对水、搅拌、沉淀……经历了十多道工序,芝麻油最终才能制作完成,色如琥珀,浓香醇厚。“做香油已经30多年了,很多顾客就是认准我家的招牌。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我们对生产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还搬到了新门店,环境更好了,产品质量提高了,销量也上去了。”宿迁市赵家小磨香油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家田说。
“针对食品小作坊,我们上门服务,首先必须要规范证照,第二对他们的硬件设施提出整改要求,特别是原材料的购买和生产、销售,我们都严格把关,同时做好销售记录,原材料记录。让游客到袁家村旅游有家的感觉,让老百姓吃到袁家村的味道。”宿豫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张西军表示。
以“名特优”培育为抓手提升小作坊行业水平
近年来,宿迁市接续开展创示范点、创“名特优”、创“十佳”、创食品作坊特色街区等活动,大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知名度较高的食品小作坊,帮助其进行提档升级,加大标杆培育力度,提升全市小作坊管理整体水平,打造食品小作坊宿迁品牌。全市食品小作坊已形成分类管理、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提高的良好局面。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以人为本,加强培训,先后开展六期线上线下培训;二是以查为纲,加强监督,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做到全覆盖检查;三是以点带面,加强培育。全年着重加强示范点小作坊培育,和“名特优”小作坊培育;四是以考促责,加强坚守,确保食品安全底线守得住守得牢。”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四级调研员张齐贤告诉记者,年,我市将以小作坊提档升级为主线,实施双轮驱动,一个轮子就是小作坊示范点的创建工作,二是食品作坊街区的创建工作,从而实现三个确保,确保工作再突破,确保成绩再提升,确保安全再坚守。(王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