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红种坤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推介活动精品奖”,这是今年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陈列展览项目。不久前,该展览又喜获“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已经在庙底沟时代出现。”
——陈星灿
庙底沟遗址年由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首次发现。年至年,由原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揭露面积平方米,发掘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庙底沟二期遗存的房基3座,灰坑个,墓葬座,陶窑1座。
年出版的《庙底沟与三里桥》是新中国第一部新石器时代考古报告,被张光直先生誉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庙底沟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以及庙底沟二期文化等时期的灰坑和窑穴余座、陶窑20余座,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房址10余座、壕沟3条、墓葬1座及残破的房基硬面数处,清理了多座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骨器等具有重要价值的实物资料。出版了发掘报告《三门峡庙底沟唐宋墓葬》《三门峡庙底沟》,彩陶图录《华夏之花》,论文集《彩陶中国》《中国彩陶庙底沟文化图谱》等。
庙底沟遗址发掘地像一所培训干部的学校,从这里走出了12位中国考古学家。年,《庙底沟与三里桥》中英版出版,这也是第二部被美国考古学家翻译的中国考古报告。
“最早中国形成于公元前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涵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具备有中心有主体的多元一体结构,是商周乃至秦汉以后文化中国的前身和政治中国的基础。”
——韩建业
庙底沟遗址的重要价值在于丰富了仰韶文化的内涵,厘清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关系,实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在考古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庙底沟遗址的发现上承仰韶文化,下启龙山文化,为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序列、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实物例证,在中国考古学界被称为“庙底沟文化”。
以庙底沟遗址命名的“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携带着彩陶因子,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开启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的大交流、大统一,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构建起了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
1年庙底沟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认识仰韶文化,是了解中国史前,尤其是黄河文化的关键。了解庙底沟文化,又是了解仰韶文化的一个关键。所以,对庙底沟文化的认识和研究,是了解黄河文化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环。”
——王巍
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是建立在庙底沟遗址上的专题性博物馆,整体造型以“交融”为构思出发点,将建筑体量南北分为7个楔形体块,交错布局,如同交握的双手,将公园绿地景观和城市广场融于一体,古老与现代相映,历史与未来交融。
年2月17日,博物馆开工建设,项目团队倒排工期,克服疫情影响、用工等诸多困难,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场馆建设、陈列设计、文物布展等工作。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纪念大会发来贺信。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该博物馆基本陈列《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作为仰韶百年的献礼展览,一经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该展览以严文明先生的“重瓣花朵”为理论依据,以历史发展轴线的顺序,讲述庙底沟文化的发展历程、文化面貌及影响,从而揭示庙底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主根脉地位,构建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
“整个展览涉及考古遗址上百个,重点展示的遗址达20多个,从聚落形态到生业经济,从手工技艺到精神信仰,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共展出文物件套,其中的多件彩陶文物,是目前国内展出数量最大、类型最全的仰韶文化彩陶集合体,多数文物为首次亮相,提升了展览的深度与新意。”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馆长王宏民介绍。
这是国内首个以中华早期文明发展为背景,展示仰韶时代最繁荣、影响力最大的庙底沟文化的原创性展览,也是规模较大的史前文化展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