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吴吉通讯员韩树林
富于少数民族特色的蜡染、织布、绣花,经过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包装,变身成为一件件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商业价值的国潮精品……这就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在腾讯基金会与腾讯CDC的“筑梦新乡村”项目中结出的硕果。
从年11月开始,深职院师生开展了“基于侗族传统工艺传承的社会创新设计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并与贵州本地传统手工制造、草木染及蜡染传承人深度合作,展开《侗乡有艺》系列非遗活化与再生的产品开发。6年以来,团队的课题研究不仅取得丰硕成果,《侗乡有艺》系列作品还先后参加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全国设计扶贫培训会优秀推广案例、世界工业设计大会暨国际设计产业博览会等,荣获-年度“深圳礼物”、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佳作奖等荣誉。
据介绍,年底,深职院艺术设计学院视传专业谢卉副教授带领项目组成员第一次去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铜关村考察,当时交通十分不便。从黎平县城出发,在大山里绕了40多公里的路,他们才到达目的地。考察中,项目组成员第一次见到侗族传统亮布和土织手绣作品,就被这大山深处原生文化的朴拙力量和生命情感深深打动。他们油然而生了一种念头——把侗族这些独特面料、绣片和故事,作为创作源泉带回深圳、带到课堂,通过产品设计,把大山里的传统技艺推广出去!
年,深职院艺术设计学院组建了跨专业的团队,60多名师生积极参与,并携手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通过课程植入选题、小组合作、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创意活动,展开了设计研发。设计团队强调,做日用生活类产品而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创作,让消费者想拥有、想购买;设计研发方案能够与当地产业对接,配合当地的工艺技能水平,实现本土量化生产,让侗族姐妹们能干活,有活干,并借助电商营销手段建立销售渠道,反哺乡村,达到助力侗族村寨脱贫和手艺回归的目的。经过半年的酝酿,名为《侗乡有艺》的实验设计展于年4月22日开展,团队师生推出了41个系列多件设计作品,其中获外观专利20余项。这些作品创意天马行空,设计五花八门,赢得一片赞誉。
项目开展之初,由于当地产业链很不完整,生产工具、生产设备落后,村民们的技术能力有限,织布、染布、绣花等纯手工制作的工序十分复杂,生产周期长,导致团队开发的设计作品产能低下,不良率很高。面对诸多困难,艺术设计学院团队、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一起商讨多方资源整合的可能性,多次深入侗寨寻找和体验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着力从创新设计的角度寻求帮扶落后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团队与当地的非遗重点扶持企业秀美娘美侗布工坊加强合作,团队的订购需求和来自各地精准扶贫帮扶项目的订单倒逼手作工坊不断改进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使工坊出品的侗布质量大大提升,花色更加丰富。而村寨的年轻妇女也因为侗布工坊提供的工作岗位,纷纷回归其擅长的织染绣花等主业,既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也方便照看家中的老人孩子。
同时,团队成员不断调整设计理念,聚焦侗族古法天然蓝染及亮布制作工艺的传承,强调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和时尚感,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使用,让作品更打动人心。有些设计还通过与专业厂家的合作,在打板、选料、裁片、缝制等工艺上精雕细琢,让侗艺产品呈现出独一无二、尊贵时尚的精品气质。团队还系统梳理了亮布制作的全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希望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时候能够了解侗族亮布的由来,体会产品所凝聚的传承者的辛勤付出。
长达5年的设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地体会到,设计不只是解决产品外观和审美的问题,更是整合社会资源、激活偏远地区原生文化、赋能当地产业升级、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问题。正如团队负责人谢卉副教授所言:侗乡有艺项目的目的是借助设计的力量,用更为现代的、时尚的、实用的、符合当下审美习惯和市场需求的产品。使用是最好的传承,普及是最好的活化。
审读:谭录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