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中国书店年春季书刊资料文物拍卖会”将于年8月27日-8月28日在北京古文化街琉璃厂中国书店拍卖大厅举办。
本场拍卖会分为“内府典籍资料专场”“小残卷斋藏诗词集专场、古籍善本专场”“金石碑帖·资料专场”“京华藏家古籍善本专场”4个专场,共计件拍品。以下为本次拍卖会内府典籍资料专场精品预览。
以下为“内府典籍资料专场”部分精品一览,更多精彩在现场等您。
Lot26
清乾隆文渊阁本《钦定四库全书·三鱼堂四书大全》卷十二
〔清〕陆陇其撰
清乾隆内府写本
1函1册金线榜纸包背装
书高宽:31.7×20.1cm
书内半框:22.2×15.3cm
钤印:文渊阁宝、乾隆御览之宝
提要:清乾隆朝,盛世祥和,文化昌明。乾隆帝为彰显国威,造福万代,亲自主持修编《四库全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编修的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明代《永乐大典》收录文字3.7亿已成巨秩,而《四库全书》收录文字约8亿字,且选本极精,其中孤本、珍本、善本众多,收书质量可谓中国历史最高水平,故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文献价值。正因如此《四库全书》与《永乐大典》、《敦煌遗书》、《赵城金藏》同时位列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全书编纂起始于乾隆三十八年(),初为朱筠首倡,同年二月设立“四库全书馆”,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子永瑢负责,任命于敏中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并招重臣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至乾隆四十七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全部完成。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学者前后达余人,抄写人员达余人,共收书余种,近八万卷。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著作,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领域,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科技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四库全书》陆续编纂完成后,乾隆帝命抄写七部,并仿效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分别在北京紫禁城建文渊阁,京郊园圆明园建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建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建文津阁(以上四阁称之为“北四阁”),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以上三阁称之为“南三阁”)分而藏之。但历史动荡,外敌入侵,内患不断,再加之朝廷腐败,《四库全书》在完成至今的两百多年中,也饱经沧桑,历经劫难。在清咸丰年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中,镇江文宗阁与扬州文汇阁所藏的《四库全书》分别被毁于咸丰三年()与咸丰四年()。藏于北京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随着英法联军的入侵,被焚毁于咸丰十年()。紧随其后,在咸丰十一年()太平军第二次攻克杭州后,藏于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也大部被毁。至此,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以及千金抄写而成的七部《四库全书》,损毁过半,剩余的三部半现分别藏于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文津阁本)、兰州的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本)、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文渊阁本),以及杭州的浙江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半部与后修复补配本)。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是年国民党溃败时携带到台湾的。
南北七阁所藏《四库全书》,北四阁为皇家藏书,由于等级规格的差别,不论从御玺的使用、开本的大小、抄写的水平、装帧的工艺等方面,“北四阁”本都要高于“南三阁”本。又据《故宫图书记》:文渊阁在文华殿后,每岁仲春经筵毕例于此赐茶。乾隆翻阅,时所有之,故校刊亦较他处为精,且成亦最早,故字亦较工整,校勘更精。虽然七阁所藏每册卷末均钤盖“乾隆御览之宝”,但是卷首则不同,“北四阁”本每册卷首钤盖的是各阁印宝,而“南三阁”本每册卷首钤盖的则是“古稀天子之宝”。在装帧上,《四库全书》也首开先例,将经、史、子、集四部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经部封面为绿色,史部封面为红色,子部封面为蓝色,集部封面为灰色,不仅美观,而且便于分类识别。
此册《三鱼堂四书大全》,即为北京文渊阁旧藏《四库全书》本,绿色宫绢包封,封面上左上方墨笔题写大字“钦定四库全书”6字,下面小字书“经部三鱼四书大全卷十二”11字。展卷观之,卷首钤盖朱色正方形“文渊阁宝”印章,卷尾钤盖朱色“乾隆御览之宝”印章,书末墨笔书写“总校官降调编修臣仓圣脉/校对官编修臣沈清藻/誊录监生臣唐士彦”三位负责官员姓名。纸质细腻,厚实坚挺,非一般民间所用。半叶8行,行21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首尾齐全,共计71叶。每叶边框细栏均朱砂绘画,文字则为典型馆阁体墨笔精写,即工整秀丽,又一丝不苟,读之悦目。据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卷十一,与此本对照,前后衔接,可谓珠联璧合。拍卖场上所见《四库全书》,多为“南三阁”中杭州文澜阁散出本或后补抄本,而“北四阁”本,则为十分罕见,不仅是凤毛麟角,更是天下奇珍,颇为珍贵。此清乾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三鱼堂四书大全》是现今市场上唯一发现尚存民间的北四阁本《四库全书》。历二百余年而留存至今,仍品相精佳,原装旧裱且可补文渊阁之缺憾,实为传世国宝重器。
著录:《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七;
《乾隆玺印谱》第二卷29号;
《乾隆玺印谱》第四卷4号。
RMB2,,-3,,
Lot29
直隶省义仓图顺天府次册
〔清〕方观承奉敕编
清乾隆十四年至十八年(-)内府设色写绘本
1函1册纸本折装
35.1×34.5cm
提要:清乾隆年间,时任直隶布政使的方观承上奏乾隆帝,陈述直隶为水旱灾荒多发地区,建议在乡村建立义仓,以防灾年之需。乾隆帝颁谕“义仓一事乃急公慕义之人,当米谷有余输之于仓,以备缓急。目下正值丰收之际,亦饬地方官善为鼓舞,劝导建立仓储”。后又再次对建立义仓一事谕曰“义仓一事,直隶、山东,现在议行。”自此,兴建义仓工程在直隶正式发端。乾隆十四年(),方观承调任直隶总督,便饬令所属各地大规模建设义仓、劝捐义谷,并规定“劝捐必先建仓,建仓必先绘图”。至乾隆十八年()直隶地区共设义仓个,绘图幅,呈送乾隆帝御览。此拍品即为当年方观承编绘进呈清高宗乾隆皇帝御览之本。根据清宫内府造办处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初七日及二十三年五月十二日两则《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的记载,此册《直隶义仓图·顺天府次册》,乾隆年间当陈设于圆明园勤政殿中。册内顺天府地区义仓图,按每州县一图,计收图13幅,分别是昌平州、顺义县、密云县、怀柔县、涿州、房山县、霸州、文安县、大城县、保定县、蓟州、平谷县、延庆卫。每图由图形与图文两部分组成,图形位于每叶右侧,地理方位取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绘制,计里画方,“每格以五里为准,格之大小视治之广狭”,故比例尺有所不同。图中义仓以房屋形状标绘,房顶部涂以蓝色,下书义仓名称。村庄直接用文字记述,并标注所距义仓里程。州县城池、山川河流、关隘道路、皇家行宫等也在图中分别用不同的颜色与图形绘写清楚,如蓝线为州县界,黄线为大道,红线为干道,棕黄色线、绿线与绿色区域为河流与湖泊,山脉则用淡墨色绘制,城池、长城用蓝色绘制,皇家行宫则绘双层须弥座和黄色重檐顶。图文位于每叶左侧,墨笔书写,字体工整秀丽,详记四至里程、下辖村庄数量及所建义仓数量等。
图册前后为清宫内府织锦包封,封面粘贴的泥金书笺上墨笔书“直隶省义仓图顺天府次册”11字。册首尾各有两开泥金绘护页,首为祥云金龙,尾为黍粟嘉禾,绘于胶蜡砑光素地笺纸上,色彩纯正,质地坚厚,抗水性极强,装池、写绘皆为上乘材料。纸面光洁、匀净,十分适宜泥金、水墨挥洒,走笔流畅,不滞不洇,而无色彩积涨、潴留之虞。金、墨中当混合有明胶成分,是以勾线、晕染、皴擦,附着性极佳,色泽稳定,略无剥蚀、脱落,虽为二百六十余年前旧物,风采不减当年。
册首祥云缭绕,金龙腾跃,一为正龙,一为行龙,在不同光线强度下,泥金色泽夺目生辉,而富变化,鳞爪峥嵘,颇有“甲光向日金鳞开”之气象,腹背、麟甲、趾爪所施墨色亦有“重/淡/清”之渐变效果,色彩过渡流畅,明暗、远近、隐现对比强烈,泥金绘祥云纹则略带赭红,与描金龙纹线条有所区别,云纹背景烘托得当,金龙主体更为突出。
册尾黍粟嘉禾,茎叶浓淡、深浅、阴阳、向背,极为逼真,显然借鉴西洋绘画透视原理,并非全然依照传统工笔、写意手法绘制。图中黍粟骈生、一茎二穗,古人谓之“嘉禾合穗”或“嘉禾合颖”,是为祥瑞、丰收之兆。唐孟简《嘉禾合颖》:“八方沾圣泽,异亩发嘉禾。共秀芳何远,连茎瑞且多。”嘉禾之兆尚有称颂圣德之寓意,盛唐“燕许大手笔”张说《为留守奏嘉禾表》云:“昔炎帝教洽人心,而嘉禾秀;周公理合天道,而嘉禾丰。”天子得民心,顺天道,垄亩之间方有嘉禾合穗、骈生之佳兆。清雍正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京师出现双穗甚至十三穗奇观,遂命郎世宁绘图纪录,昭告天下,雍正帝御笔题赞,并郑重钤盖“敬天勤民”玉玺,与此图所绘嘉禾寓意并无二致。
因此,此册首尾所绘金龙、嘉禾,皆与直隶总督方观承进呈天子御览有关,规制极高,虽天潢贵胄、宗室公卿亦不能僭用。而行龙布雨,泽被苍生,嘉禾兆祥,以颂圣德,亦与方氏绘制、进呈《畿辅义仓图》之初衷暗合。
此册宋锦面板前后护封,不惜工本,整纸挖镶,册页精裱,致密坚厚,淡黄色祥云纹细绫裱边,写绘图文尺幅甚为敞阔,画心、命纸、褙纸遇水伸缩形变比例精准,墨线内出,与裱边间隔均匀,外缘酱色撞边亦极齐整,略无叠压,历二百六十余寒暑,竟能保存如新,裱工上乘,何劳辞费!图绘精细,位置准确,即可作为乾隆朝义仓图观赏,又可作为乾隆朝直隶顺天府舆图使用,为海内外尚存宫内孤本,颇为珍贵。
著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人民出版社,年,第页-页。
RMB1,,-1,,
Lot28
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五卷
〔清〕宝鋆编纂
清光绪五年()内府写本
1函5册大库加厚白棉纸蝴蝶装
開本:43.8×28.3cm、全框:27×38cm
提要:《圣训》为一部分类辑录清代历朝皇帝谕旨的巨著,并作为后代恪守的祖训。据载新皇帝登基后,首件事为命史官编纂前任皇帝《圣训》,并每日晨读先皇“圣训”一节,以为施政的座右铭。《圣训》的抄写分满文本与汉文本两种,装帧亦分为黄绫本与红绫本。此拍品即为《圣训》中规制最高之“大红绫本”,抄写装帧完后,即庋藏于紫禁城东侧皇家档案地皇史宬内,民间流传极罕。宫内原函包裹,函套及每册书衣均为朱红色祥云凤凰纹织锦,每册书衣与函套上均粘贴书签,墨笔书写“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9字,旁边细目书笺上书写卷数及每卷类别。书内每叶用朱砂绘画边框及细栏,并朱色句读。文字墨笔馆阁体抄写,从头至尾一丝不苟。蝴蝶装,宫内大库加厚专用绵纸,纸质挺括。极为珍罕。
《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始编于光绪五年,完成于光绪六年,由大学士宝鋆任监修总裁官,大学士载龄、沈桂芬,吏部尚书灵桂,户部尚书董恂,兵部尚书广寿,礼部尚书恩承、徐桐,刑部尚书潘祖荫等人同时参加编纂。由于是皇家文献,因此史料性极高,且记载详实,很多内容皆是研究清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当时历史提供了大量可靠史证。
此函内收卷一百三十六至卷一百四十,分《靖奸宄》、《饬牧政·邮政附》、《绥藩服》、《裕仓储·平糶附》四部分,记录了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十三年间的大量史料,涉及清代内政、粮食制度、邮政制度、畜牧制度、民族政策、国际关系,以及平定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等诸多重要内容,即体现了“同治中兴”施政特点,也真实记载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百废待兴的历史情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卷一百三十六、卷一百三十七《靖奸宄》,记自同治四年至十三年(-)间穆宗帝对太平军、捻军的镇压以及有关全国各地治安状况颁发的上谕等,是研究这段历史的一手史料。其中同治四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被捻军张皮绠斩杀,终年五十五岁。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此册“同治四年五乙未”中记载有“僧格林沁现在山东督军殁于阵贼”等多处记载,为后世史家广为征引。卷一百三十八《饬牧政-邮政附》,记自同治元年至十二年(-)各地马匹等牲畜的养训情况。同治元年八月,开篇便记载了兴建清代马政之务,如“军营马队最为得力”、“整顿马政以利军需,并酌拟章程”等语,足见“同治中兴”富国强兵的决心。其中内容规定详实,对负责官员、如何选马、如何运送、接受时如何甄别、如何问责等都有极其详细的规定,并详细列有很多问题的具体处理情况,为研究清代马政的重要史料。此册后半部邮政部分记咸丰十一年()十一月至同治十一年()对有关驿站的整治,上谕中对统兵大臣加急邮件的发送,各驿站的转运速度,再到保密性皆有详细要求,并对邮件延迟、私拆邮件等行为做出了相应的惩处,以儆效。这也是研究清代邮政史的第一手资料。卷一百三十九《绥藩服》,自咸丰十一年()七月起,至同治十三年()五月止,记有关就咸丰帝驾崩,蒙古王、贝勒、贝子等来京叩谒事宜,有关颁发给朝鲜大行皇帝遗诏事宜,有关越南遣使就文宗显皇帝去世恭进香礼事宜,有关琉球国使臣恭进方物事宜,有关理藩院上奏蒙古兵饷事宜,有关拨付给蒙古王公贝勒俸银事宜,有关发给达赖喇嘛黄哈达及其他物品事宜,有关派兵协剿越南逆匪事宜等诸多内地各民族之间事宜,以及清王朝与周边国家相关事宜,是研究清代国际关系、民族关系的重要文献和史证。
粮食制度关系国计民生,是历朝历代的重要制度。卷一百四十《裕仓储-平糶附》,自咸丰十一年()八月起,至同治八年()七月止,专门记录采购粮米事宜,尤其对常平仓、社仓、义仓等重要问题皆有大量记载。常平仓和社仓制度为宋代建立,意在当春夏青黄不接之时赈放,冬秋偿清存放,变官仓(常平仓)赈粜为民仓(社仓))赈济,大利于民。清初得以延续,为清代粮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雍、乾两朝达到鼎盛,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各州县仓储毁者十之八九,遭到极大破坏。清代文献对此多有记载,如《利川县志》记载:社仓“同治元年粤匪入境,劫掠社谷,谷无存这”。《高明县志》记载:常平仓“咸同年间筹办军需,颗粒无存”,社仓“旧储谷四千三百一十八石,贼毁无存”等语。面对这种局面,同治帝在位期间大力整顿各州仓谷,使清代仓储体系重新建立。此册《圣训》中着力记载,如“同治三年甲子正月辛未”上谕中记载“为政之要首在足食,各直省州县设立常平仓,国家承平得以备凶荒之用。一旦有事恃以为缓急之需,所以未雨绸缪之计者,法至善也。”又载“嗣后各省常平、社仓责成督府大吏认真整顿,废者复之,缺者补之。”“凡官仓、民仓未动之谷不得变价提用,至于仓谷已缺绅民捐资弥补者,尤应加意保全,务使仓谷丰盈以期有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使满目疮痍的常平仓、社仓得以重建。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同治帝在慈禧太后的辅助下励精图治,稳定国家粮食问题的决心。同时同治帝也加强对义仓的重建工作。
清代义仓设立于顺治十一年(),早于常平仓、社仓一年。据档案记载:朝廷规定,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互相区别。义仓制度与常平仓、社仓并立,同为清代粮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经太平天国战火洗礼后也十不存一,此册《圣训》中对重建义仓也多有记载,如“同治三年三月丁巳”上谕中记载“常平仓以外复设义仓,原以广积储而备灾荒,立法本为至善,自军兴以来,地方盗贼扰害,旧有义仓每多废弃,及应及早兴复,以备不虞。”“著各直省督抚即饬所属地方官申明旧制,酌议章程,劝令绅民量力捐谷,于各乡村广设义仓,并择公正绅耆妥为经理,不准吏胥干预”等语。另外此卷还记载了大量有关京师仓粮采购粮米的御批以及对办事不利官员的处置。后附“平糶”,记同治四年()五月至六年()六月间,就粮食紧缺,拨款给守陵军士以体恤其艰苦等安抚军心的救荒之策。内容丰富,为研究清晚期粮食问题的重要史料。
此函《大清穆宗毅皇帝圣训》规制极高、装帧豪华,史料性强,品相完好,颇为稀见,集文献价值、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于一身,实为传世珍宝。
RMB2,,-2,,
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