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
第十八届全国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揭晓,
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铜博物馆)
“吉金光华”基本陈列
喜提“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这也是年以来
山西博物院第三次
摘得全国博物馆展览的最高级别奖项!
这个成为“王者”的青铜专题展览
是如何从一百多个申报项目中
脱颖而出,摘得桂冠?
让我们共同走进
这座“年轻”的博物馆一探究竟!
山西青铜博物馆外景
“吉金光华”序厅
山西是文物大省,
青铜器是山西的特色文物资源。
从采矿、冶炼到铸造,
青铜生产体系完备。
山西青铜器品类丰富,序列完整,
涵盖了从青铜文明的
发生、发展、繁荣到转变的
各个阶段。
为建设“文化强国”,
“打造文化新高地”,
年7月27日,
筹建一年多的山西青铜博物馆
正式开馆。
山西中条山地区发现有最早的采铜和冶铜遗址。侯马铸铜遗址是现存东周时期规模最大的铜器制造工场,晋式青铜器流传甚广。陶寺遗址不仅发现了有单范铜器,还有最早的复合范铜器。商周青铜器呈现出既多元又一体的文化面貌。
山西不仅有晋国青铜器,还有丰富的其他诸侯国青铜器。打击文物犯罪追缴的青铜文物,也极大丰富了山西青铜博物馆的展品资源。
中条山地区夏商时期采铜地点分布图
千金耙采铜遗址、西吴壁冶铜遗址炼渣
晋式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示意图
山西商周青铜器呈现出“既多元又一体”的独特面貌
山西出土其他诸侯国青铜器:燕侯旨卣
山西出土其他诸侯国青铜器:南宫姬鼎(左)、鲁侯鬲鼎(右)
打击文物犯罪追缴的青铜文物丰富了展品资源
义尊(左)、晋公盘(右)
中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如何打造一个精品展览,
才能最大限度地包含这些丰富的内容?
怎样才能将遥远的青铜文明,
贴近现代生活,
让公众更容易理解?
“吉金光华”由三个专题展区
和两个辅助展区构成,
既独立成篇,又互为补充。
陈列展示面积1.1万平方米,
展品余件,
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
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
中国青铜文化专题陈列。
01实体展示与科教展示双线诠释主题
实物展示部分,确立了华夏印迹、礼乐春秋和技艺模范三个专题,通过青铜器分别讲述历史、礼制和铸造工艺。科教展示部分,“探幽寻胜”和“数字青铜”给青铜赋予了科技、教育和体验的理念。
“华夏印迹”专题,以历史为线索,诠释“器”与“国”的关系,讲述青铜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华夏印迹展厅
“礼乐春秋”专题,以礼乐为核心,探讨“器”与“礼”的关系,阐释青铜文化在礼乐文明中的精神内涵。
礼乐春秋展厅
“技艺模范”专题,以工艺为主线,展现华夏先民范铸青铜的智慧之光。
技艺模范展厅
“探幽寻胜”还原青铜器的发现、记录、保护和研究的过程,增强知识性。
探幽寻胜展厅
“数字青铜”运用现代科技,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增强趣味性。
数字青铜展厅
02六大展示特色让博物馆更懂观众
展示丰富的青铜器类型通过宴乐征伐、婚丧嫁娶等富有特色的内容设计,将大量深藏在库房,难以面世的一般文物,合理地纳入展览,丰富了一个专题博物馆的展陈体系。
科学严谨使用追缴文物打击文物犯罪追缴的青铜文物科学地融入展览,提高文物利用率。
科普拓展展览外延特别设计了关于铜矿石、铜合金等自然科学的科普知识,拓展了展览的外延。
原真性呈现通过组合展示和复原展示,方便观众更直观更形象地去理解古老的青铜文明。
晋文侯墓葬五鼎六簋组合展示
赵卿墓壶、鉴组合展示
规模宏大的赵卿墓车马坑复原组合展示,
带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隐化设计,让文物“说话”形式服务内容。展厅的主色调黄色,在心理学上表达了一种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情感,又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为观众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观展环境。
特殊展品量身定制展台和展架,
凸显展示效果
针对每件展品专门设计灯光,
彰显青铜器的狞厉之美
出色的人性化服务通过人性化设计,传达出博物馆的温情。在展厅设置了若干青铜器仿制品,观众可以近距离触摸、体验青铜文明。重要区域和重点展品设置了盲文导览和盲文说明牌,方便视障人士的参观体验。
晋侯苏编钟触摸体验、
赵孟庎壶触摸体验
盲文说明牌、盲文导览
怎样建设一个有温度的博物馆,
让古老的青铜文化发扬光大呢?
围绕青铜专题,
山西青铜博物馆将
研究、展览和教育紧密结合,
打造多层立体式文化传承体系。
以开放的理念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展开合作研究;陆续策划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的青铜主题展览;举办青铜专题系列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推出丰富多元的文创产品。开馆一年多来,社会反响强烈。目前,超过家各级各类媒体对“吉金光华”陈列进行了宣传报道,新浪微博“山西青铜博物馆”话题阅读量突破1亿次。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以及山西博物院四家单位为“中国青铜器保护研究中心”揭牌
穿越时空的鼓声特展
汉东大国——曾国文物精华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青铜主题系列文创产品
5·18国际博物馆日到了,
欢迎大家走进山西青铜博物馆,
于此爱上青铜,
于此更懂中国。
本文来源:太原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