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记者|徐珊编辑|夏崇
中国国饮用咖啡的消费者已达3.3亿人,年咖啡消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即便在疫情期间,预计年现磨咖啡市场将会突破亿元,并保持年化20%的飞速增长。
在咖啡赛道上,参与各方都在努力“唤醒”潜在消费者,消费者本身又在“孕育”更多新需求,以江浙沪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则是咖啡门店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内卷”竞争似乎也最为激烈。
在科尔尼公司董事马锦涛看来,近些年,国内本土咖啡品牌的异军突起,正是顺应了成熟咖啡市场上独立品牌崛起的风潮,而数字化运营能力也将成为未来品牌制胜的法宝之一。
科尔尼公司董事马锦涛
《21CBR》:当下,推动国内咖啡市场加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同期,国外市场是否有类似的变化?马锦涛:疫情期间,现磨咖啡市场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方便快捷的咖啡。从市场供给端来看,采取便捷运营的新兴“快”咖啡品牌的出现,迎合了该部分消费需求的转变,为现磨咖啡市场开辟了新的增长模式。
此外,我国现磨咖啡市场的增长得益于饮用场景的转换。一方面,消费场景正逐步从“社交属性”转变为“日常属性”,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咖啡饮用频次。
另一方面,下沉市场的咖啡渗透率逐步提升,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工薪阶层,消费群体呈现不断扩张态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咖啡文化盛行的区域,消费者日常饮用习惯已经形成,市场供给饱和,在控制社交距离等措施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其现磨咖啡市场仍将承受不同程度的冲击。
《21CBR》:持续增长的咖啡人群,其主要特征和新需求有哪些?马锦涛:与欧美日等地区相比,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尚未形成日常饮用咖啡的习惯。当前,商务白领和学生群体是我国咖啡消费的主力,中产阶级、咖啡小白和新世代年轻人正逐渐引领咖啡消费新发展。
从年龄结构上来说,4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是增长的主力,为咖啡品类持续增长带来活力。
从消费心理来说,这类人群最显著的特征是感性与理性兼具:一方面,强调颜值即正义、个性定制、社交价值和情感体验等感性满足;另一方面,又对高品质、高性价比、方便快捷和绿色健康等有很高的要求。
《21CBR》:咖啡产业在江浙沪区域的竞争焦点是什么?对未来发展有怎样的预判?马锦涛:由于经济发达、白领和中产密集且咖啡文化繁荣,以江浙沪为中心的华东地区吸引了大量连锁咖啡品牌和独立咖啡店,其中以上海最为突出。
当前,已超过家咖啡馆布局上海,远超纽约、伦敦、东京等地,成为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
该区域内,咖啡已成“刚需”,消费者对咖啡从内到外的全方位体验要求严苛,大型连锁与小型独立、经典传统与新兴网红之间竞争激烈。其焦点一方面集中在咖啡的口感、品质、风味、性价比等产品内功上。
另一方面,则通过品类创新、设计美学、方便快捷、情感联系、建筑空间、个性服务、极致体验等打造差异化。
未来,在细分需求和场景有着独特定位、会不断塑造品牌力及产品力、继而不断突破边界的品牌,更容易打造品牌护城河。
另外,在数字化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强大的数字化运营能力也将成为连锁咖啡品牌制胜的基石之一。
《21CBR》:“三顿半”等线上品牌也布局线下实体店铺,如何评价咖啡品牌的全渠道布局趋势?马锦涛:新消费主义浪潮下,众多细分、垂直、小众的新锐品牌兴起。“三顿半”定位精品速溶咖啡,依托方便又不失风味的新概念咖啡产品,实现了线上引爆。
线上的流量与人群终有局限性,难以支撑品牌进一步走向“大众”。因此,咖啡品牌进行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三顿半”于年在长沙开设线下首店,并于年在上海开设概念店,且选址多位于潮流、前卫的年轻群体聚集的网红打卡地,直击新消费群体。
一方面,可搭建更多线下场景消费触点,提供零距离的体验感和互动感,强化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联系。
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突破产品边界(如提供现制咖啡和创意特调饮品),提升品牌认知,更强塑造消费者心智。
《21CBR》:国内本土品牌从欧美品牌中汲取了怎样的经验?又有哪些创新之处?马锦涛:近年来,咖啡消费较成熟的市场,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依靠与连锁品牌差异化的价值主张,有不少精品咖啡店兴起。
反观中国咖啡市场,国内本土品牌一直难有作为,在品牌影响力和规模上都远不如欧美外资。近几年本土品牌的异军突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顺应了成熟咖啡市场上独立品牌崛起的风潮。
此外,本土品牌在新品开发、产品定价、数字化运营上颇具亮点。
新品开发上,多个本土品牌都有引以为傲的“爆品”,且新品上市速度更快;产品定价上,本土品牌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