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消费社会的各类批判,我们并不陌生。自工业社会以来,学者们围绕“人与物的关系”“商品拜物教”等展开过多维度辩论,即使你没有读过马尔库塞,也一定听过社会学家鲍曼的那句名言——消费社会是“人役于物”的社会。
但具体到消费社会的降生及它的演变历史,它所牵涉的范畴就变得复杂起来。事实上,在19世纪以前,大多数人的家里并没有什么家具和餐具,人们很少远行,生活用品也几乎不会更换。但在短短两个世纪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消费者,商品成为一切的中心,生活被消费分割为各类“方式”,就连个体的身份也通过消费被发明与实现。
美剧《摩登情爱》第一季剧照。
我们是如何从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的?消费社会曾经历过怎样的复杂进程?商品的力量又来自哪里?在《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一书中,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为我们回顾了年来的消费主义历史。
“在这段历史里,无穷无尽的商品不断流传、新的消费习惯层出不穷。商业不断地为物质世界和理想世界提供养分。这一切都利用人性来完成,它利用人们对安全、自尊、权力、抱团的渴望,也利用人们的认同和偏见,最重要的,它利用了人们对事物的操纵欲和为事物赋予意义的欲望。商品一直是满足人们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工具,也是一种表达人们思想和权力关系的语言。”加卢佐在书里说道。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的第九章“新消费精神:漫长的60年代和市场的重振”,探讨了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反叛文化为何非但没有破坏商业秩序,反而通过宣扬富有个性的符号物,最终成为了消费主义的帮手。较原文有删减,小标题为摘编者所拟。
原作者
[法]安东尼·加卢佐
《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法]安东尼·加卢佐著,马雅译,万有引力
广东人民出版社,年6月。
市场发明了“青春期”这一概念
年代出生的一代是第一批能够在身心上从社群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在远离父母的地方享受了专属于青年人的休闲时光,并塑造了独立的“想象社群”,他们不再追随父辈们的文化,而是产生了自我意识,拥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代码。同时,他们也引起了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