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互联网人的困,撑起一个千亿级咖啡市场”。
面对这篇红海市场,先不说星巴克、瑞幸、连咖啡,就连快餐阵营的麦当劳、肯德基,便利店阵营的7-11、全家,甚至是卖雪糕的钟薛高、卖汽油的中石化都纷纷加入咖啡赛道。
△中石化旗下的易捷咖啡,产品以汽油号△钟薛高推出咖啡在他们的带动下,现磨咖啡成为主流趋势,以雀巢、麦斯威尔为代表的速溶咖啡渐渐被嫌弃,大家似乎都忘记了那个“喝上一杯速溶咖啡就沾沾自喜”的年代。
随着第三次咖啡浪潮的到来,要是现在谁还敢说做速溶咖啡,大概率会被问说“疯了吗”?
阿慕最近就留意到一个叫“三顿半”的精品速溶咖啡品牌。这一字排开的架势,单看觉得颜值很高,但又确实很像小区门口的垃圾桶。▽
而就是这个品牌,来势汹汹地做起速溶咖啡。结果,居然活得还不错?
咖啡行业的黑马
在我们的认知中,速溶和精品就是两个互不兼容的反义词。而三顿半这个品牌偏偏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一来就定位自己是“精品速溶咖啡”。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参与研发的LABS(无损风味萃炼系统)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咖啡风味,并实现3秒速溶。(阿慕在实际体验过程中,的确是速溶,但还是要稍微搅拌一下)。
当越来越多零售品牌布局咖啡赛道,当星巴克与瑞幸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些品牌把消费者喝咖啡的习惯培养起来,对咖啡的依赖性建立起来,正好给了三顿半更大的成长空间,毕竟总还是有想喝一杯口感不错的咖啡,却喝不到的时候。
「去年双12,三顿半成为全咖啡品类的第二名(第一名是雀巢)。而今年双11,三顿半成交额是去年双11的十倍,当日销售额就超过去年全年,一举超过雀巢,成为咖啡品类第一品牌」——36氪Pro
要知道,此前雀巢可是占领了天猫咖啡王座十年,直到黑马“三顿半”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个格局。
在拥挤了咖啡赛道上,三顿半可以说成功找到了自己存活的一席之地。作为一个小众品牌,阿慕也发现其在用户运营上也很有自己的一套。
与用户建立亲密关系
三顿半的“撒网捕鱼”之道
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三顿半像是个突然冒出来的网红品牌,但事实上这个成立于年的精品咖啡品牌,一直具有网红潜质。
从外包装就可以看出来:摒弃传统速溶咖啡的塑料袋包装,选用了强辨识度的“杯子装”,打造成品牌的超级符号。不少用户还喜欢把杯子留下,用来种植物或做其他装饰品。
这个让人过目难忘的小杯子,不仅包装即广告,同时也是品牌与用户的互动触点,让消费者舍不得用完即弃。都说做品牌就像和用户谈恋爱,那么三顿半是如何“撒网捕鱼”的呢?
1、在“下厨房”冷启动,找到一批种子用户
现在我们看到的三顿半,还没正式成名前是在“下厨房App”走红的。这个App相信吃货们都知道,这里聚集了一大批美食爱好者,比普通用户拥有更为挑剔的味蕾。
三顿半给部分用户寄送产品样本测试,经过他们的反馈,三顿半的早期产品得以不断优化、改善、打磨,甚至引起了下厨房官方团队的注意,给予流量扶持。
直到产品成熟后,三顿半转移阵地,开始发力淘宝店,而下厨房这批种子用户,也成功“路转粉”。
2、设置神秘的领航员,“自来水”引流
不少品牌都有自己的“潜规则”,如爱马仕充满神秘感的“配货规则”,米其林餐厅极为隐秘的暗访式评选机制…而三顿半也有模有样地设计了一个神秘的“领航员”角色。
不是你买的多就能当上,而是三顿半专门有人负责在各个渠道留意品牌相关的UGC内容,经过团队预判后觉得有“领航员潜质”的,就会给对方寄产品并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对方对产品的体验和想法。
据说,领航员现在已发展至多人。当有几十个领航员提出同一个建议,就一定会对产品提升改变。
按他们的说法,领航员就是“给产品指明道路和方向的人”,说白了就是“测试官”,而如果用营销圈的话来解读,三顿半这一动作就是在挖掘和培养“KOC”。
从他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