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店 >> 精品店市场 >> 正文 >> 正文

新商业NEO100一条做电商,抓住新

来源:精品店 时间:2023/2/13
白癜风精细诊疗优惠 http://m.39.net/disease/a_9084749.html

你很可能会觉得一条CEO徐沪生有些傲气,尤其当他说起品味这件事时。高级、精品、严格,是跟他对话时出现的高频词。他知道中国哪里的茶最好,也知道日本哪里的刀具最好。聊个几句,你就能感觉到他对生活美学的见识和阅历。

这种自信有点像《穿Prada的女魔头》里的女主编,坚信自己对时尚的品味,哪怕下属身上穿的是件打折款蓝色毛衣,她也能几句话说清楚那种蓝色是怎么从T台层层流转到快时尚品牌的打折筐里。

创立一条之前,徐沪生的头衔是《外滩画报》执行总编辑。作为总编,他不算大众意义上最出名的那个。纸媒衰落,主编不死是句漂亮的口号,意思是内容人仍旧值钱。但风潮转变,大势所向,主编轮换得越来越快,光环的脱落已是再所难免。

但在众多各自寻找出路的总编、主编当中,徐沪生大概是最成功的那个。“一条”年8月上线,先是成为短视频公号里最先跑出来的那一个,粉丝数迄今累积到万;也是最先跑通短视频电商模式的那一个,电商平台“一条生活馆”上线一年半,单月营收近亿。凭借电商的新故事,一条近期刚完成C轮融资,数额为多万美金,宽带资本、鸥翎投资(OceanLink)领投,另有多家基金及老股东跟投。

徐沪生瞄准的对象是中产阶级,也就是跟他一样的一群人。他们有购买力,对“调性”这个抽象词汇异常敏感,希望在价格和独特性中求取平衡,同时也异常挑剔,会因为一条做了电商,广告骤然增多而嘲讽“一条”变“8条”。这个群体希望通过差异化消费来找到“真正的自我”,那些大批量生产的商品不足以留住他们,不会有人希望通过洗衣机、电视机来展示自我,但一把设计款的椅子、一条限量版的项链可以。

一条电商试图包办这群人的生活方式,它的品类从家居、美妆、服饰再到美食、图书,合作的供应商超过多家,SKU数万。

满足一个人的不一样不难,满足一群人的不一样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条卖东西不设评论区,这在电商平台实属少见。比起强调互动的大众点评网,一条试图成为树立标准的米其林,用平台信誉为商品背书,这意味着他们的选品必须非常严格可靠,才不会引起用户的反弹。

36氪跟徐沪生聊了聊到底到底什么是中产阶级,有没有其他人做成这群人的生意,还聊了聊怎样才能做出第二个“一条”。

以下内容经过36氪整理编辑:

抽象而挑剔的中产阶级

36氪:一条做电商才一年多,单月营收近亿的话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吧?

徐沪生:这才刚刚开始,这个市场非常大,我希望一个月能做到2、3亿,一年做到50亿——这是很短期的一个目标。

36氪:丁磊给网易严选提出的年GMV(商品交易总额)目标是70亿。

徐沪生:严选也是我们供应商之一,我个人非常看好严选的模式。但是他们的目标人群和我们不一样。

36氪:您说过一条电商做的是良品,良品的概念是由你们来定义还是说市面上已经有一圈所谓的良品品牌供应商?

徐沪生:中产阶级、良品,这些概念很泛的。包括中国的中产阶级到底是多少?3年前马云说“接下来的10-20年有5亿”。我自己是做杂志出身的,之前做《外滩画报》。我觉得一条的定位跟《外滩画报》、VOGUE、ELLE、GQ很像。外行很难理解这个东西,我们自己可能感觉比较直观。一条针对的是比较高端的人群,而不主要针对一般的年轻人,当然年轻人在我们这儿的比例也很大,我们针对的是对生活品质要求更高的一群人。

严选的模式非常好,但我们的定位跟严选不一样,他们针对更年轻的人群,就像宜家跟MUJI就不一样,MUJI跟日本的一些买手店其实又不一样。

我们的内容比一般的视频也要更高冷一点,它们可能很亲切、很互动、很娱乐,我们一概是没有的,不会给用户讲笑话。内容决定了用户群的层面,或者说我们有一个用户画像,针对这个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更像一个高级买手店。在上海、北京,线下有很多这样的精品店。精品店的概念好像也很泛,甲级商场里面的跟上海田子坊里的是不一样的,那边可能也是买手店,但定位完全不一样。最简单、最直白的区隔就是客单价。

36氪:一条的客单价是多少?

徐沪生:我们App的客单价达到元左右。举个例子,大部分的平台卖书都是卖二三十块钱的书,从商业模式来讲这种是没办法赚钱的,除非像京东有自己的物流。我们的一些书定价四五百的,但是是非常优质的书,中产阶层对于这这种书的购买意愿是很强的。

徐沪生为一条上众筹的图书做模特,演示书的大小。

36氪:说到中产阶级的话,除了5亿这个数字,很多人觉得中国的中产阶级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凝结性的内核,我们在说生活品质的时候会提到中产阶级,说购买力的时候会提起中产阶级,但你要给它下一个准确的概念,似乎又很难。

徐沪生:它是正在形成,但是是以一个非常恐怖的速度在形成。我们自己在做电商,感受是非常明显的。一边是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现在月收入1、2万元以上的人数量级绝对是很多的。而且中国的消费升级是什么?爹妈没留给我们什么好东西,你年轻的时候、拿几千块钱工资的时候买的东西,到你工资2万以上的时候,家里的东西都得换。我们年轻的时候家里是用宜家,换就全部要换掉,换什么东西呢?从电商角度来讲,淘宝算第一级。然后是天猫、京东、唯品会,年轻一点的像蘑菇街、美丽说,包括后来的小红书。这一轮是第二波。

那么第三波是什么?第三波就是中产阶级,网易严选跟第二波还只有半步的差别,而且它做的是定制。中国将来最终真正走向成熟的中产阶级社会的话,中产这个人群的基数是最有购买力的,1个抵5个。就跟做杂志一样,一本杂志一年就出12期,对不起,我一年广告好几个亿,《外滩画报》广告1亿多,《周末画报》的广告可能有好几亿,很多日报都做不到这么多。

36氪:中产阶级的特质除了增长特别快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其它的特征?比如说他们可能信息接收渠道不一样,或者对价格不是那么敏感。

徐沪生:他更重的是品质,我们跟故宫合作过一个18K金的首饰,10个小时里面卖了多万的销售额。故宫其实也跟很多别的平台比如时尚博主去合作,别的平台就希望你能不能再便宜点,而我们用户说的是你能不能换24K金的?这就是最大的差别,单价对我们这样的用户来讲太便宜了,便宜了我反而卖不动。

我们的用户在意的是这些产品是不是可以用很久?量更少,但是更好,lessbutbetter。因为中国的市场很大,这个less已经非常big的,非常非常大的一个市场,它的竞争门槛也会更高一点。比如说做个VOGUE,很多人做不出来的,地摊流行的什么地方周报,遍地都是。

36氪:中产阶级虽说购买力强,但也是很挑剔的一群人。我相信你们也有听到类似的反馈,说现在一条的广告太多了,就算你一直坚持无论是选品还是选题,调性千万不能掉,但是很多人会觉得公号广告太多了也是一种掉价的表现。

徐沪生:对,这就是商业化,我们做电商,一开始一些用户也有意见,说你们“一条”应该改名叫“八条”。但是,我始终觉得商业化并不掉价,我们一定要把它规模化。可以很骄傲地讲,我们多家供应商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因为一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们的产品真的是好,但是过去他们就是卖不掉,没有渠道,一年卖两百个,我们一周可以帮他们卖几千个。这点要坚定:只要你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事情,一开始有10%的用户反对,你一定要坚持住,不要一骂就缩掉了,其实往往骂的这些用户最后也跟着你买买买,转型,就要预计到大家会不适应。

过去,我一年买十万八万的书,在PC时代很方便,上卓越、京东,一点书签,就过去了,而且你一屏可以看本,很清晰,现在手机屏幕这么小,浏览、搜索其实很不方便。渠道转移到移动端之后,这些都发现了巨大的变化。好的书,好的产品,越来越难以被用户知道。我们要解决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

没有评论区的电商

36氪:现在这些一条电商的用户主要从你们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