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标新沂马陵山旅游服务配套项目,由建筑设计五院设计团队承担方案创作、扩初及施工图设计工作。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的门户,并辐射马陵山镇乃至整个新沂市,将带动当地旅游餐饮、度假休闲产业的全面提升。从城市和建筑风貌的角度出发,设计团队希望将地域气候、地理环境、文化传承、历史习俗等在空间上用建筑语言综合地表达出来。作为一个在4A级风景区的重要公共建筑群,应首先考虑其地域性特色,通过传统风貌的研究,展现一定的定义城市、标志城市的价值。设计团队在追求功能合理、环境友好和性能可靠的基础上,也同样达到了视觉之美、环境之序、场所之真、文化之谐、伦理之善等高层次的目标。新沂马陵山旅游服务配套项目建筑设计:五院团队整体效果图马陵山综合服务区占地约24公顷,以马陵山风景区为依托,结合“山-水-寺-城”复合发展,将其建设为集接待、休闲、商旅、住宿为一体的区域性名片以及独家目的地。新沂打造以马陵山风景区为引领的休闲度假全境旅游整体开发模式。优秀的生态基底,良好的知名度,充裕的发展空间将弥补苏北、鲁南、豫东片区高品质休闲度假区的空白,成为区域旅游的新风尚。01、项目概述本工程为新沂马陵山旅游服务配套项目,位于游客中心风景区南入口的中轴线上,其东侧经过入口广场与国道相连,并通过地下通道穿过国道向马陵镇延伸;西侧的梧桐绿轴通向景区入口;南北两侧则规划有文化商业街区。因此游客中心既是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的门户,又是其交通枢纽。左图:设计范围;右图:功能布局场地地形马陵山风景区南入口轴线为西东走向,总长多米,游客中心距离东侧主干道约米,距离西侧检票口近米。整个轴线西高东低,落差约15米,游客中心比东侧国道高约4米,比西侧检票口低约11米。高程分析02、设计策略游客流线马陵山旅游服务配套区为从景区出来的游客提供服务。游客从场地西端入口进入服务区,从西至东穿过商业街,由场地的东北角走出服务区回到游客服务中心。此外,为了配合马陵山景区旅游项目的发展,服务区利用场地的宽度,为两日游、亲子游以及休闲度假游的游客提供了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游客将在具有传统风貌的小巷间、景观水面旁以及人潮涌动的广场上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为了增强景区对马陵镇乃至整个新沂市区的辐射拉动作用,在服务区的东侧及南侧布置了特色餐饮区,从市区方向来的游客可以沿着东侧及南侧的机动车道进入该区域后停车就餐。游客流线业态分布根据不同类型的游客流线,对服务区内的业态布局做出了科学合理的安排。首先,在服务区的北侧沿一日游的游客流线布置了一条单层不带内院的小吃餐饮店,并在其间穿插了饮品铺及旅游纪念品商店。业态分布其次,在小吃街南侧布置了由二层商铺围合成的院落组团,西侧的组团以酒吧、茶吧、书吧以及咖啡吧等休闲业态为主,东侧的组团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布置了许多满足亲子活动和休闲养生需求的文化体验馆,比如花厅文化馆、中医文化馆、瑜伽SPA养生馆等。并在靠近东侧出口的位置布置了一个民宿,此处与游客中心距离较近,方便游客到达。高程设计最后在服务区的东侧及南侧布置了一线由两层商铺围合成的院落组团。该区域的业态以特色餐饮的店铺为主,在靠近西头的位置布置了一家精品酒店,该酒店远离国道噪声源,靠近景区,环境优美,同时游客可以通过场地南侧的机动车道直接抵达。广场节点依据游客的活动规律,结合流线、业态分布布置了入口广场、文化休闲广场、花厅文化广场等一系列形态各异空间节点。空间节点分析图入口广场结合景观水面以及开敞的檐廊为游客提供了停留驻足的休息空间,并通过开阔的视野将游客引向小吃水街以及文化休闲体验区。入口广场人视效果图文化休闲广场依据场地高差做成了三层台地,周边的二层店铺深处的平台及平台下的檐廊与广场形成了丰富的空间互动关系。文化休闲广场人视效果图视线分析花厅文化广场是游客服务区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广场,小吃水街与文化休闲体验区在此聚合。广场中布置了整个服务区的制高点——花厅阁以及三仙戏台,两座极具传统风貌的建筑给广场带来了别样的文化气息,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和聚会皆可在此举办。西面主入口视角街道局部视角街道尺度与景观水系相结合的传统街道空间是本游客服务区的另一特色。在研究传统街区的总图肌理及空间尺度的基础上,服务区利用场地高差,形成了收放自如、丰富多彩的传统商业街区空间。街道分布图街道局部鸟瞰“水”景观为了体现景区特色,方案将景观水系与街道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大水面、叠水、细水流等景观水系统。水景观分布图连廊叠水景观建筑风貌马陵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其尤以汉朝项羽的故事最为著名。因此本方案的建筑风貌汲取了大量的汉朝建筑元素,并通过现代化的重新演绎,使其满足当代的功能需求,形成新的建筑风貌:1、屋顶采用坡屋面,坡度平缓,出挑深远:在中国建筑史上,汉唐建筑多以稳重大气为主要特征,而这种特征多从屋面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商业建筑属于民间样式,其不同于官式。因此街区内除了几处核心建筑采用歇山的屋顶样式外,其余多用悬山、硬山等屋顶样式来形成层次丰富,生动灵活的建筑形态;整体效果图2、结合台地地形,建筑间歇地采用夯土、石墙等手法来表达北方的地域特色:马陵山地处北方,又具有战争文化的背景,因此本方案结合地形,在高差处间歇地运用实墙来表达坚实、硬朗的建筑气质;东面沿街立面展示3、提炼汉代建筑的构件和元素,并进行现代化的抽象及简化表达。汉代木构建筑体系日趋成熟,为唐宋建筑的木构顶峰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其特有的屋脊以及简洁大方的门窗装饰亦成为其独特的建筑特征。本方案对这些特征并非一味模仿抄袭,而是经过现代化的再创造,使其具有传统意味的同时亦能符合当代的功能需求与审美趣味。项目详情领衔:周宁建筑创作:周宁、胡明皓、汪衡、杨红波、蒋炜庆、王亦播建设地点:江苏徐州项目功能:旅游项目配套设计时间:.01–.04建筑面积:平方米本文资料来源: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