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李月红通讯员王蕊年,当晚清著名藏书家丁丙承祖遗愿,在位于杭州田家园内建起三幢藏书楼,以及当归草堂等数十个读书阁时,蓄书流脉滋养了马一浮、丰子恺等后世大家,以及西泠印社、浙大一院的百年历程。时隔年。8月6日,当年的当归草堂再度归来——一间位于浙大一院原址上的“晓风·鹤庐书斋”医院书店正式营业,辉映周边的小八千卷楼、四眼古井等历史遗存,医院的生命温情史,以及一座城市的人文史。平方种精品书书店位于浙大一院6号楼。走进一楼大厅,“晓风·鹤庐书斋”的书法体店名十分醒目,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书斋橱窗里,展示着丰子恺之女丰一吟的书法,“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医院找到希望,医院书店里找到慰藉。走进店内,平方米的空间,书籍书架的陈设、灯光座位的配置等颇为用心,2万册图书按照种类置于不同角落,营造了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空间感。医院人群分布,进门右侧特意设置了一排心灵书架,摆放有《癌症·真相》《人体的故事》《长寿的基因》等医学科普书籍。再往里走,则分别陈列着人文、社科、古典文学、艺术、童书等类别,多为“甲骨文”“理想国”等国内精品书系,以及多出自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国内知名出版社,呈现了晓风书屋一以贯之的高选书标准。上午九点半,新书店正式营业。书店迎来第一位客人——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他快步走进书店,在新书区选购了一本《朗读者》,买完单就赶回工作岗位。新书店的出现,为浙大一院数千名医护员工的紧张工作带来人文慰藉。店内,不少员工、患者三三两两走进来,挑一本静静地坐下来阅读片刻,有的读者甚至还带着挂盐水的吊瓶迫不及待地来这里体验。浙大一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顾国煜说,“鹤庐”医院的一项文化创新工作,医院文化氛围、医院内涵,为医务工作和社会服务注入更多动力。医院藏着三座藏书楼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新书店为何叫“鹤庐”?也正是源于这两个字,浙大一院和晓风书屋牵手结缘于此。老底子的杭州人可能知道,这跟原来在田家园一带的杭州“丁氏家族”有关。“鹤庐”又名小八千卷楼,医院6号楼旁。小八千卷楼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年),是晚清著名藏书家丁丙在田家园内所建的三幢藏书楼之一,曾是西泠印社创办人丁仁的书屋“鹤庐”。年,浙大一院初创,小八千卷楼成为首任院长王季午教授的办公之所,正是在这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奠定了浙大一院“严谨求实”的文化基底。可以说,“鹤庐”见证了浙大一院的创建、发展与兴盛,与医院文化一脉相承。今年,医院开出了“鹤庐”讲堂,系列文化医院文化品牌。更为人所不知的是,处于繁华闹市区的浙大一院,承载了很多历史。除了小八千卷楼,浙大一院还有5处历史遗存:清末时期的杭州绸业会馆旧址、清同治年间古庆春桥的二条石桥额、古河道、南宋四眼古井、老浙大唯一尚存的古建筑——清末时期的老浙大电机系楼。同样,这里曾经居住着国学大师马一浮,且演绎了一段竺可桢“三顾茅庐”礼请出山的佳话。马一浮曾在马所巷13号居住,潜心学问,年李叔同出家前曾带丰子恺来此地拜访马一浮。在丰子恺的一篇散文《陋巷》中,他认为马一浮所居住的马所巷是“为灵气所钟而居了颜子的。”更为有缘的是,年,大师丰子恺入住“田家园”3号,虽时间仅为一年,他却将“田家园”住所化作他生命中一段最为美好的回忆。在“田家园”,丰子恺创作了许多绘画作品和散文。他曾在散文《塘栖》《辞缘缘堂》中,多次提到田家园,也多次用笔墨感慨杭州的浓妆淡抹。开医院书店有这三种缘分晓风书屋,与这里是有缘的。一种缘分,是书。在今天的开业仪式上,杭州老房子研究专家仲向平先向我们讲述了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在丁丙、丁申的年代,丁家的产业比现在浙大一院庆春院区所在的区块还要大。大约有亩地,四五十座房子都有名字,比现在的浙一要大一些。”一个首次被公开的史料是:鹤庐书斋所在的6号楼,正是当年丁家的“当归草堂”,也是一处读书的地方,所谓“当归”也有“书当归”之意。鹤庐书斋启幕,在仲向平看来,正是一种“书当归”。一种缘分,是医院。继三年前晓风医院医院书店,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被誉为“治愈系书店”。医院店的经验,让医院书店,书店能养活自己,医院方面的大力支持。而且,在未来的走向中,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医院的门店,现在几乎成了朝晖一代的社区书店。一种缘分,是丰子恺。今年是丰子恺先生诞辰周年。近年来,晓风书屋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以丰家后人合作,通过文创开发的形式传播丰子恺先生的书画成就,开发了数百种丰子恺艺术文创衍生品,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喜欢。就在这家新书店内,一个独立的书架特别为丰先生所设立,上面陈设了丰子恺的相关图书和文创等数十个品种。恰如橱窗上那句话所昭示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世纪,两座书斋的悬望,百年文脉再度捡拾、勾连、流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