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精品店 >> 精品店资源 >> 正文 >> 正文

广西博物馆十大精品文物看岭南故地的瓯

来源:精品店 时间:2023/3/22
以治疗白癜风为主 http://m.39.net/disease/a_9084864.html

广西地处西南,历史上深处岭南地区。远古时期人类始祖便在此生活。尧舜时代,古老的苍梧古国也在此活动。随后的西瓯、骆越让这里部分的土地呈现一派辉煌。随着秦朝军队的进驻,这里纳入中原版图,开始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

广西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随后受战争时局影响,而命运多舛。建国后五十年代重新筹办,年,广西成立壮族自治区,广西博物馆正式定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广西博物馆开始了改建工程,陈列大楼暂时关闭,一些馆外交流展览还在进行,目前施工还在继续。

广西博物馆最具特色的便是瓯骆精品文物展,反映了别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年时,博物馆进行了一个“我心目中的瓯骆精品”文物评选活动。从“瓯骆遗粹——广西百越文化文物陈列”展中选出二十件精品,由观众投票选出十件最喜爱的文物。历时三个月时间,尘埃落定。

从这十件文物中我们可以一睹岭南故地瓯骆文化曾经的辉煌。

一、翔鹭纹铜鼓

年,出土于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为西汉初墓葬。高36.8厘米、面径56.4厘米、足径67.5厘米,重克。这件西汉铜鼓是广西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鼓面和鼓身的主要纹饰为翔鹭纹、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等,表现了当时当地人们龙舟竞技、载歌载舞的场景。

铜鼓流行于我国南方,是礼乐重器,象征着权力,同时也用于娱乐活动。

二、羽纹铜凤灯

年,出土于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通高33厘米,长42厘米,宽15厘米。当时出土一对儿都已破损,经过修复后,另一件藏于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铜灯为凤鸟形,鸟首后顾,尾部着地与两个鸟足形成支撑。通体刻有鸟羽,鸟背上有一圆孔,用于放置灯盏。鸟颈部有套管相合,可以转动拆卸。腹腔内可以注水,以溶解烟雾,是一盏环保灯具。

这件西汉羽纹铜凤灯,也是广西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三、漆绘提梁铜筒

年,出土于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高41.8厘米,盖径13.8厘米,底径13厘米。属于西汉时期。

盛酒器,带盖,器物靠上部位有提梁,形似今天广西地区少数民族所用的竹筒。器表漆绘四组画面,有人物、鸟兽、花木、云纹等,带有一定的楚地文化色彩。

四、兽面纹提梁铜卣

年,在武鸣县马头公社全苏大队勉岭,几名社员挖土时发现。通高40厘米,重10公斤。属于商代器物。

通体饰有云雷纹、兽面纹、夔纹等,盖内有铭文。整器极具中原青铜文化特色。

五、弦纹玻璃杯

年,出土于合浦县文昌塔70号墓。口径7.3厘米,底径4厘米,高5厘米。

杯子为浅蓝色,敛口,弧腹,腰下内收,腹部有三道弦纹。这件器物属于西汉,当时的玻璃制造技术是由西方从海上传入。

六、扶桑树形铜灯

年,出土于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高85厘米,底径20厘米。属于西汉时期。

此灯依《山海经》中的“扶桑树”记载制作而成。主干上分三层共分出九个枝干,每个枝干都有一个鸟形灯盏,加上主干顶端的鸟形灯盏,一共十个,暗合十个太阳和十个金乌鸟的传说。

七、西汉人面纹羊角钮铜钟

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通高19厘米,纵径8.1厘米,横径4厘米,底宽14厘米。

铜钟顶部有两个羊角形扳钮,靠近钟钮的器身部位有长方形方孔。器身表面有浮雕的人面纹。

八、楔形双肩大石铲

年,出土于隆安县大龙潭遗址。长66.7厘米,宽27.2厘米,厚1.9厘米。大龙潭遗址为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

九、蝉形水晶坠

年,出土于合浦县望牛岭1号西汉墓。长7.3cm宽3.3cm。

十、大铜马

年,出土于贵县(今贵港市)风流岭。通高厘米,长厘米,背宽30厘米。属西汉时期。

这是一匹拉车的雄马。整匹马分九段铸造,最后组合而成。有“岭南第一马”之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943.html